官方公布李子柒新身份!被英国BBC媒体抹黑,人民日报犀利点评
文/编辑:胡一舸南游
小学学历、父亲早逝、14岁四处打工。
这是网红李子柒的童年真实写照。
然而上天终不会辜负每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人。
前几天人民网和新华网同时官宣李子的新身份:
百度百科AI非遗文化馆荣誉馆长。
这还仅仅是李子柒断更4年回归一周内的成绩。
相信未来坚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李子柒一定有更高的地位。
那这次李子柒是如何做到全网官宣的呢?
英国BBC又是如何刻意抹黑李子柒的?
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走向世界新身份
11月13日,四川省文化厅举办的“多彩非遗 共生共享”活动中李子柒亮相。
她身穿的熊猫蜀锦裙,也是非遗技术绣上去的。
此次活动中李子柒不仅分享了自己断更这些时间的心得。
还展望了未来更加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的决心。
此次李子柒获聘“焕新非遗计划匠心守护大使”。
还和多位非遗文化传播者组成了李子柒非遗工作站。
消息一出全网庆贺,也足以见得她的影响力。
相信有了李子柒这一主力军,未来我国非遗文化一定会得到大力弘扬。
毕竟断更四年,回归当天,三条视频,一晚上涨粉400万。
回归3天,李子柒账号涨粉超过了1000万。
仅靠三条传统文化的视频,又回到了自己三农赛道王者的地位。
YouTube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
怪不得说李子柒一回归,四川文旅笑嘻嘻。
不仅是在国内,国外的网友也像是过年了一样。
部分网友可能不知道,李子柒在国外也是顶流。
她在全球最大的视频平台“YouTube”上有2050万粉丝。
还曾经获得“中文频道最多订阅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比“孔子学堂”的粉丝还要多。
全球粉丝泪目回归
不仅如此李子柒是少有的国外网友热评黑评极少的网红。
在她断更的这些年里她的粉丝也丝毫没有减少。
反而累积视频播放量依旧达到了3亿次。
她的评论区全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爱。
当她回归世界各地的粉丝都在最新的作品下表达了自己的激动。
国外的粉丝留言: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输出,想必我国外交部就是想看到这样的“盛世”吧。
英国BBC的抹黑
每年投资的钱也可以拿来和李子柒合作呀。
然而就在全球都欢迎李子柒的回归中,有人却又不乐意了。
那就是著名的西方媒体代表“英国BBC"。
“英国BBC"是全世界最大的新闻媒体,也是代表国家的。
在这次李子柒回归后,BBC官方发布了这样一篇文章:
这篇看起来是在恭喜祝贺的文章。
其实逃不了西方媒体一贯的作风:
“借机抹黑中国形象,让未曾到过中国的外国友人产生刻板印象。”
文章前篇指出李子柒更多是中国政府打造的网红这一用意。
否定她本人的传播硬实力,多是国家出手帮助。
这显然就是子虚乌有。
之后BBC官方又表示中国层出不穷的乡村风视频博主。
虽然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但同时在掩盖一个问题:
“中国乡村贫困衰败的真实面貌”。
这样的“胡说八道”显然并没有让外国的友人信服。
西方媒体的“阴谋”
这也是西方媒体逐渐失去民众信任的关键原因。
早在“144小时的过境免签”时西方媒体的“阴谋”就被揭穿了。
当时144小时外交政策出台时。
也就是表示外国友人有了6天免签游览中国的机会。
一时间世界各地的友人都涌到了中国的街头。
被网友戏称中国街头长满了外国人。
然而在一些街头采访中我们就能知道部分外国人对我们的刻板印象。
西方媒体报道下的中国是贫穷的、单一的落后的。
这两位小哥在文化街的街头游览后指出曾经他们认为中国只有一种文化。
也有很多YouTube粉丝在看了中国媒体报道的“144”剪辑中。
指出了他们的“被骗”他们一直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友好的反而是可怕的国家。
这位德国小哥在看过中国深圳的高楼大厦后。
指出自己再也不会相信西方媒体的鬼话。
他们口中贫穷的中国竟然是这种让人喜爱的面目。
因此西方媒体也越来越失去民众的公信力。
相信关于李子柒的这篇报道也不会对我国产生任何影响。
中国人独属的浪漫
那么为什么那么多喜欢李子柒的视频呢?
为什么她在网红日益更迭的今天断更四年归来仍旧有自己的主场呢?
因为李子柒的视频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
在如今浮躁又压力大的社会里,李子柒的作品是一种“叛逃”。
耕地劈柴、小桥流水、一日三餐。
加上制作的精美,一部作品的周期基本上是几个月甚至几年。
改变了大众对乡村文化的看法,又以浪漫的形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随手拍、大众短视频低质量的今天来看,无疑是一股清流。
尾声
网红是怎样的一种社会产物呢?
是为了流量内容无下限,低俗、猎奇、毫无营养。
还是始终坚守初心,用流量去传播更正义、有水准、有内涵的内容呢?
也许你能在停更四年后归来仍是顶流的李子柒找到答案。
品质和初心才是在流量时代经久不衰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