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錦囊/企業文化 以員工為本
每一企业创立之初,都有它远大的目标与愿景,最终形成独有的组织文化与道德指南。因此,企业文化、宗旨和价值观的变化,往往也是观察一个组织是否能永续经营的重要指标。
过去企业以创造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目标则是以获取金钱的多寡来衡量贡献度,于是乎企业文化就顺势成为以「钱」为导向。然而,当这种过度追求企业利润与个人利益的习性,逐渐形塑成组织文化之后,愈来愈多企业开始引发道德危机。例如银行员为了追求高奖金绩效,不当销售理财商品,甚或挺而走险盗用客户存款等。显示一个企业若是过度追求金钱,而忽略人性的本质,最终必然招致道德崩坏的反扑。
企业的存续,应「以人(员工与顾客)立本」,员工创造盈余,而顾客贡献盈余,也就是说此二者乃企业存在的根本因素。在这个以获利思维主导企业愿景的年代,提出三点反思:
反思一:利益腐蚀人心日益严重
愈来愈多银行员挪用客户存款,甚至盗卖客户个资牟利,而且防不胜防,显示这个行业的职业道德正加速崩坏当中。
当务之急,应积极重建从业人员的道德观。例如积极面可经由奖励员工主动参与慈善团体及活动,借以潜移默化个人品行。消极面则可加强法治宣导与内控机制,软硬兼施双管齐下,以遏止道德风险的持续恶化。
反思二:利润与道德之间的拔河
银行为了绩效与奖金不当销售金融商品,为了赚取少许手续费,却必须冒赔偿客户全额本金的风险。
这种心态应验了一句台湾的俚语:「为了赚一粒螺丝,却赔了一架飞机」。
虽说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然而,当获利的野心凌驾于人性之上时,再多的获利终究也只是昙花一现。至于孰轻孰重,则维系于经营者的一念之间,意即诚信文化的建立与否,完全取决于经营阶层的态度与意愿。
反思三:建立企业文化的社会价值
台湾许多民营银行将获利摆在第一优先,银行主管在沉重的业绩压力下戏称:「台湾的银行业是手收治百病」,意思即指手续费的获利可凌驾于一切。
ESG永续指标( Environmental环境保护、Social社会责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不应只是一个时髦的口号,而是应该建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最基本的关键,正是从以员工与顾客为本做起。
银行的经营,应自许不仅仅是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业,更应肩负「富国裕民」的远大社会责任与使命。
奇美企业创办人许文龙先生曾说:「我不做最赚钱的企业,而是要做最幸福的企业。」道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有了幸福的员工,自然就会有幸福的顾客,届时企业岂有不赚钱乎。
新世代的管理者,在追求永无止境获利的同时,不妨也回头重新检视先人创业的初心。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