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存续期间管理可达利率免疫效果吗?
而实务上,企业如何建立利率风险控管机制,产生如同身体对抗疾病之免疫能力,为公司治理单位落实风险管理的重要议题。回顾利率风险管理之市场实务,免疫(immunization)策略已广泛应用至资产负债管理,目的是确保资产组合(通常指固定收益证券)与负债于利率波动下呈现相同增减幅度,免疫策略乃透过资产与负债存续期间保持一致,市场殖利率曲线小幅变动时,仍可维持财务报表中损益与净值稳定的效果。
存续期间的管理意涵
透过资产与负债存续期间匹配,并以控管现金流量达成对于利率风险免疫,金融机构基于资产负债管理,定期会呈报资产负债存续期间差距(Duration Gap)以监控风险承受度与对未来财务报表影响,依麦考利存续期间(Macaulay Duration)与有效存续期间(Effective Duration)两种测度计算资产与负债存续期间落差,提供董事会决策管理时参考。
而将存续期间差距视为关键风险指标(KRI)时,以下简述对企业风险管理之意涵与应用于决策时应留意之资讯。
麦考利存续期间与有效存续期间都可用于衡量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对于市场利率之敏感度,主要反映固定收益有价证券之市场风险;麦考利存续期间为计算固定收益证券现金流之加权平均到期年限,可提供本金与利息回收时间资讯,而有效存续期间则呈现债券公允价值对于市场利率相对变化率,用以评估价格之波动度。
存续期间差距之控管
存续期间差距指资产存续期间减负债存续期间,视为资产负债控管指标之一,可以有效管理现金流入与流出,存续期间差距扩大时受利率变动影响增加,预期执行下列目标:
财务风险控管:评估公司财务报表资讯于利率变动之敏感性,当存续期间差距为正时(资产存续期间>负债存续期间),预期公司当期损益(即净值变动)会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利率下降而增加。通过控制存续期间差距,可调整公司净值对利率之敏感性,当殖利率曲线有明显走向时,有助控制损益与净值变动。 利率风险管理:可对盈余进行压力测试和情境分析,评估利率风险并于事前采取控管措施,如调整债券组合之存续期间或透过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进行避险,调整存续期间差距最适化与资产负债表合宜曝险。
值得关注的是,存续期间差距仅能检视利率风险变化,若基于财务报表允当表达与控管目的,尚须考虑汇率、信用与流动性等关键风险。于实务运作上,因为寿险业之资产主要配置于美元计价固定收益有价证券,评价时需要依据美元殖利率曲线计算,但负债若以台币计价则须采用台币殖利率曲线,币别错置所衍生之汇率风险与台、美币别不同殖利率曲线变化走势,必须一并纳入压力测试与敏感度分析模型。
于资产负债币别错置下,寿险公司使用存续期间差距作为关键风险指标,抑或是据以协助投资组合决策分析时,即使资产负债存续期间差距缩小,面对汇率与资本市场波动加剧时,可能也无法完全控制风险与稳定净值,因此保险公司执行风险管理时应整合资产负债表风险,依照回溯测试结果,提供董事会决策时完整之风险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