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积极发展离岸风电 因应能源燃眉之急
有鉴于太阳光电或陆域风电土地越来越难取得,其他绿电则处于实验规模,未来绿电潜力来源应为离岸风电。图/本报资料照片
2017年美中贸易战带动国际产业供应链洗牌,台湾因之得益,预计2021年GDP成长近6%实为久违的经济荣景。然而产业发展离不开能源供应是不争的事实,台商回流、国际转单、外商加码投资,加上半导体代工大厂如台积电扩产势必增加用电需求。面对非核、减碳等国内外政策趋势,电从哪里来?台湾替代能源设置进度能否跟上用电需求增长必是攸关台湾产业发展与民生的国家战略议题。
从需求面观之,经济部《108~109年全国电力资源供需报告》指出,2020年台湾用电量为2711亿度,较2019年用电量2656亿度增加55亿度,增幅2.1%。经济部预估2021至2027年台湾用电需求年增率为2.5%。推算2025年台湾年用电量将达到3067亿度,比2020年多了355亿度。
与此同时,2025非核家园正式上路后将减少核能发电约314亿度。另外,政府亦规划降低高碳排的燃煤发电占比,从2020年的1260亿度(占总发电量的45%)降至2025年的27%(约828亿度),较2020年减少432亿度。换言之,未来五年新增的用电需求加上减少的发电供给,有约1,100亿度的缺口需要靠燃气发电以及再生能源补上。
从产业角度观之,减碳最大的好处自然是国人健康和环境保护;另方面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近年兴起的国际碳关税议题。国际尤其是欧盟碳关税上路将会升起一道绿色贸易壁垒,企业生产过程排碳越高被课的税就越高,如果台湾企业无法落实减排等绿色生产要求,那么产业竞争力必然受到冲击。
为此,政府有责任加速发展绿电(尤其是离岸风电),并就政策目标、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四大议题做出更大刀阔斧的布局,以期满足企业环境、社会与治理责任(ESG),扩大台湾产业竞争力,吸引国际加码投资台湾。
第一、从政策目标观之,由于碳关税议题不只涉及用电大户,而是攸关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碳足迹。未来众多台湾中小企业若仍买不到绿电或碳权,恐将面临被排除于供应链外的风险,甚至国际大厂想要投资台湾也因为绿电供应不足而却步。
有鉴于太阳光电或陆域风电土地越来越难取得,其他绿电则处于实验规模,未来绿电潜力来源应为离岸风电。然而,10月6日经济部王美花部长在立院答询时坦言,截至2021年8月我国绿电占比仅5.5%,离年度目标12%有较大落差。此外,政府规划2025年风电装置容量仅为 6.9GW,预计年发电量为241亿度,相较太阳光电2025设置目标20GW或有加码空间。
第二、从供应链角度观之,台湾海域拥有条件极佳的风场可供开发,更有机会建立国产风电供应链。但风电装置量未达标的因素除了疫情停工外,部分也与配合风电供应链国产化政策有关。由于国内企业产制能力尚待跟进,难免一定程度迟滞了离岸风电装置进度,政府宜务实考量2025能源结构和2050碳中和两大上位目标与国产化政策之间应如何取得平衡。
第三、就人力资源角度观之,落实国产化与加速风电装置皆涉及技术移转和本土人才培育进度。当前因疫情使然国外技术人员入境困难,远距教学恐怕也不足以精准传习。经济部与中央疫情指挥中心或可更积极地协调境外技术人员来台的检疫管制措施,以期加速本土技术传承与风电设备建置。此外,国人对于风电相关职缺的「含金量」认识有限,甚至有「黑手」偏见以至于人才甄补还有努力空间。教育部或可协助企业向技职院校乃至于普通大学扩大招募培训人才。
第四、从资金角度观之,风电产业资本规模远高于太阳光电,国内企业筹获资金时往往囿于绿色金融人才稀缺因素,本应负优先响应国家政策的公股银行对于承揽风电企业融贷的积极度反而不若民营银行积极。此涉及行政院、国发会、金管会和经济部的跨部会沟通。期待公股银行能在风电产业发展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民生与产业不能一日无电。当前台湾能源供应为了环保与国人健康台湾降低化石燃料碳排已是必须,而核能发电的前提则是核安与核废料的最终处理。政府为落实「2025非核家园」之重诺,绿电必是台湾能源的未来,离岸风电更是扩大绿电占比最重要的潜力来源。然而诚如前文所述,离岸风电等绿色能源还有众多实务难题需要政府与民间共同克服,期待政府相关部门加速整合资源,提出解决方案以因应可能到来的能源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