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人亡政息与萧规曹随之间

「萧规曹随」是广被引颂的事例,汉高祖刘邦建政,萧何为相,参考前朝制订典章制度。刘邦过世,刘盈接位为汉惠帝、依旧以萧何为相;萧何过世前,刘盈询问由曹参继任相位宜否,萧何大表赞同。曹参接相位后,遵循萧何的制度,驱逐苛求细微末节的吏属,又终日饮酒,对前来讨论政事的官吏塞以美食酒菜,使其直到酒醉都没有机会发议论。

汉惠帝埋怨曹参不理政事,要曹参儿子问曹参:高祖刚离世、相国却整天喝酒、又不向皇帝奏事,要如何理政?曹参闻后,斥责儿子莫问国家大政,再上朝觐见惠帝,面对疑问,谢罪问道:陛下您与高祖何人圣明?刘盈答自然是高祖;曹参再问:陛下看我跟萧何,谁较贤能?刘盈答君似不如萧何。曹参即覆,高祖及萧何定天下,陛下可无为而治、我等各自尽责,不任意更改法度即可;刘盈认可。当时经历战国末期高频征伐、秦朝苛征滥使、楚汉对峙,社会亟需休养生息,故而曹参作为表面看似因循,其实更深层的是对客观环境的务实看待。

曹参与萧何在跟随刘邦起事前本为挚友,萧何担任相国后发生嫌隙,萧何不因嫌隙推荐曹参,曹参并不因此、也未求展示个人雄图,而推翻萧何定下的制度,更显示主事者的自制自知。

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得罪宗室贵族,当时太子也犯新法,但不能对太子施刑,便刑罚了太子的两位老师。之后太子接位为秦惠文王,商鞅被告发谋反、只得外逃至自己封地;惠文王派兵攻打,商鞅战死;惠文王将商鞅尸身带回咸阳,车裂示众。然而有趣的是,惠文王并未废除商鞅的制度,反而更加落实,造就了一段「没有商鞅的商鞅」。

推想惠文王其实知道秦国需要商鞅这套制度,他与商鞅即使有私怨,还是必须善用这套制度,同时再利用商鞅尸身的最后价值,车裂以平息宗室贵族的怨气不满,以化解后续推行此政策的政治阻力,毕竟该做的还是要做。汉代贾谊称秦之崛起是起于秦孝公至嬴政「奋六世之余烈」而得,惠文王作为六世中的第二棒,若其见识稍差、胸怀稍狭,便无法传承发扬。

与商鞅约同时期的吴起,于楚悼王在位时进行变法,确实让楚国国力强盛、也得罪贵族宗室。悼王死后,贵族宗室起兵攻打吴起,吴起中箭伤后逃至楚悼王停尸处,将箭插于尸身,高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宗室贵族射死吴起同时亦射及悼王尸身,楚肃王继位后依当时律令将毁伤君王尸身的贵族宗室夷三族,也车裂了吴起的尸体,但楚肃王没有如秦惠文王般延续变法,吴起人亡政息,变法告终。

然而延续前朝也并不总是对的,西晋建朝后,反思曹魏被篡是因为没有受封宗室护卫,让司马家无所忌惮;而西汉能平定吕氏之乱,是靠着分封诸王。因此采行分封制,但却因皇室内乱又无法掌控分封诸王,反而造成祸事。

后任者如何看待前任者的政策,影响组织甚钜。若因一己恩仇好恶、见识浅陋,全盘否定前任者,人亡政息,不仅难有秦惠文王之功、甚或招致如西晋般之短命。后任者若不知自制、胸襟狭隘、却谋求宏图,前任者政策恐将成心中魔魇,如此即使有萧何之能者在前开路,都将难以守成。

当然,在「人亡政息」与「萧规曹随」之间,关键者还是务实理解时代要求及民怨何在,若未能知此,一旦制订出折腾低效政策,恐怕还会自认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