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吁请把振兴券转成慈善捐款
行政院向每位国人发放5千元的五倍振兴券。图/本报资料照片
为了刺激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受挫的民间消费与经济景气,行政院已决定在10月间向每位国人发放5千元的五倍振兴券。此方案在讨论过程中,除了引发应以消费券或现金之方式发放之争论外,有不少学者专家曾建议政府在发放对象上应该「排富」,意即将富人排除在外;又若能维持政府发放消费券之总预算金额不变,而将原欲发予富人的消费券转发予穷人则更佳。
排富是良药但难入口
此一排富之建议,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做法。它可将消费券发放予较有迫切需要的民众,更有效提高社会中弱势族群的生活水准,且可收到改善所得分配不均之效果。此外,政府发放消费券,是对民间的移转性支出。由于低所得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所得增加一单位,所将引发的消费增加量,其数值一般小于1)比高所得者为高,因此相同的政府移转支出总金额(即消费券发放总金额)若多发予低所得者,其所能产生的民间消费增量将更高,刺激景气的效果也就更强。然而,排富在执行层面,必然引发贫与富的界线应如何划分,以及该由所得面或财富面来制定划分标准等争议,社会难有共识,致推动不易。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冲击下,无数家庭与个人之收入锐减,其中尤以社经地位原就处于劣势的弱势族群为最,亟需外界的协助。
雪上加霜的是,弱势族群平日仰赖甚深,成为主要奥援之一的社福机构与团体,亦因疫情所导致的企业赞助减少、小额捐款萎缩,以及募款成效受挫等,以致财源骤降。《远见》杂志在2020与2021年两度进行的社福团体疫情影响大调查,即显示多数社福团体所收到的捐款多有相当程度的下降。在收入减少,对社会各类弱势族群提供服务、支持与协助的能力随而下降,而弱势族群对奥援之需求又大幅上升之情况下,社福团体面对的营运困境可以想见。
台湾的捐款风气似呈式微
台湾是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具有高度慈悲心、乐善好施,经常捐款的个人与企业不计其数。常见国内或国外遭逢天灾等重大变故时,国人的捐款即蜂涌而出。不过,根据英国慈善援助基金会(CAF)自2010年起所编制发表的历年全球行善指数(World Giving Index),台湾民众的捐款风气与世界排名自2015年以来似有式微的趋势。
基金会委托盖洛普公司,对各国被调查者询其上个月有无进行慈善捐款。台湾答有捐款者之比例于2014年达到最高的49%,2016年与2017年降为35%与33%(2009至2018之平均为38%),疫情爆发后的2020年则略回升至35%。在每年所调查为数超过110个以上的国家中,台湾的国际排名则由2014年的29名,降为2016与2017的39名与47名(2009-2018平均为32名),2020年回升为第39名,都尚属前或中段班。不过,若加计帮助陌生人以及志工服务两个衡量指标,台湾的行善指数总排名,则由2014年的35名,逐年降为2016与2017的52与64名(2009-2018平均为48名);2020年在114个国家中甚至跌到可能令国人难以置信、甚至感到汗颜的87名,已沦落至末段班中(此或许与国人严格遵守「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之防疫规定,致使台湾在上述两项指标之表现大幅衰退有关)。
虽然CAF之调查报告指出,2020年的疫情可能触动了民众的慈悲心,故各国(包括台湾)捐款者之比例普遍提高,但台湾每笔捐款之平均金额可能有所萎缩,以致台湾社福团体的财务陷入困境。
可发起以现金捐赠振兴券之运动
台湾虽然受到新冠疫情之冲击,但近几年也受益于中国大陆投资环境恶化、美中贸易战与疫情所导致的台商回流及转单效应等因素,以致2020年的经济成长表现近乎笑傲全球;预测2021年之成长率还可能接近6%,创近11年新高。因此,近两年所得与消费能力并未受到疫情的负面影响,甚至还有成长的个人与家庭为数当不在少数。5千元的振兴券对这些个人及家庭而言,可说只是锦上添花,并无必要性;但对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弱势族群,则助益相当大。
在不同族群于台湾近几年经济发展之过程中,获益呈现两极化,以及弱势族群、社福机构与团体正嗷嗷待哺之情况下,现时社会或可发起一项「我OK,您多用」之捐款运动,鼓励富有爱心的国人及家庭,将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所收到,对自己并无迫切需要的振兴券、消费券与纾困金等,全部以现金方式捐赠予社福机构与团体,进而济助弱势家庭与族群。
此一捐款运动若能普遍获得认同,并付诸实际行动,则政府的未能排富,反予无数民众留下了发挥爱心、捐款行善的机会,同时也实际达成了等同于排富之效益,毋宁也是好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