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抑制通膨 避免「闷」经济困境
最近四年物价年均涨幅恐将超过2%,是过去20年以来从所未见的现象。图/本报资料照片
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通膨率)于今年6月下降为1.75%,两年以来首次滑落2%通膨警戒线后,8月再度突破2%,10月更进一步上升至3.05%,创下今年2月以来新高。尽管主计总处认为,10月通膨率超过3%的原因,并非外食费、油料费等类别上扬,而是台风夹带豪雨接二连三来袭,造成蔬菜、水果等类别年涨超过1成,属于短期波动因素,未来除非特殊因素干扰,预估11月CPI年增率将回至3%以下。
然而许多民众则是担忧已居高的通膨,恐将更加恶化;尤其在过去两年以来出口大幅衰退,加上投资持续不振下,通膨回温势必波及拉擡经济成长唯一引擎的内需消费之动能,进而冲击颇低迷的景气。果不其然,11月27日主计总处将今年台湾经济成长预估,从8月的1.61%下修至1.42%,调降0.19个百分点,创下14年以来新低。
■近四年平均通膨率估逾2%
导致实质薪资负成长
亦即过去三年以来,全球历经新冠疫情肆虐及俄乌战争持续延烧冲击之下,呈现严重通膨现象,与全球经济高度连结的台湾,亦不例外受到此波通膨影响。依据主计总处统计显示,前年通膨率上升至1.98%,去年提高到2.98%,虽今年略为下降,但8月之后再度上升,预估今年2.46%,最近三年累计CPI涨幅超过7%以上。因此,国内重要经济智库无不指出,最近四年物价年均涨幅恐将超过2%,是过去20年以来从所未见的现象。
不过,在此一现象的背后令人更加担忧的是,过去两年以来面对物价居高未见缓和状况影响之下,许多家庭所得收入最重要来源的薪资,经物价平减后,其「实质总薪资」成长陷入停滞,造成可支配所得持续减少,加上调薪空间因景气低迷而难以奢求,导致许多家庭笼罩通膨阴霾压力。
依据主计总处11月10日所公布的2023年1~9月受雇人员薪资调查资料统计显示,剔除物价因素之后,2020年~2023年同一期间实质总薪资分别为54,389元、54,930元、55,314元、54,884元,其年增率分别为1.74%、0.99%、0.70%,不但涨幅度微乎其微,而且呈现逐年恶化。其中,今年前九个月总薪资年增1.57%,相对同一期间CPI涨幅达到2.36%,经物价平减后,其「实质总薪资」呈现年减0.78%,更是七年以来同一期间首见衰退情形。
■非典型就业突破80万人,
年轻人存在相对剥夺感
此外,再从11月23日主计总处每年5月针对人力运用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虽2023年全时受雇人员每月主要工作经常性收入(不含非经常性奖金、红利等收入)平均42,630元、增幅1.98%,但每月主要工作经常性收入不满3万元人员多达149.6万人,占整体受雇人员816.8万人的18.3%。另一方面,全台非典型就业人数达到80.6万人,创下最近四年新高,其中;以25~44岁从事非典型就业人数超过23.3万人为最多。由于非典型就业大多是时薪的基层、临时工作,除了个人履历无法加分之外,若以现实来说,非典型人员所得相对正职人员,更是属于「次等」待遇。
面对国内CPI涨幅恐将持续四年超过2%,加上长期低薪环境压力之下,势必造成许多年轻族群不敢成家、生育小孩,甚至存在相对剥夺感、失落感。也就是说,如果国内CPI涨幅持续超过2%,相对近年以来每年名目总薪资涨幅不如2%,将会造成受薪阶级实质薪资转负,此对受薪阶级而言,自然难以接受。然而,更加无法忽略的负面效应是,在薪资涨幅不易追上物价涨幅限制下,势必使得许多受薪阶级被迫撙节日常生活支出,借此对抗通膨威胁。
■撒币补贴只能救急,
运用租税政策创造加薪诱因
其实,近年以来国内通膨居高不下所累积的压力正在逐渐浮现。如果民众因通膨压力,而撙节日常生活支出,此对目前台湾颇低迷的景气,希望透过内需消费拉擡经济成长而言,并非好事。亦即内需消费持续不振结果,将会影响许多厂商营运业绩,在冲击正常获利空间下,势必大幅降低上调薪资意愿,甚至陷入恶性循环,最后导致受薪阶级难以摆脱低薪魔咒,在无形中让经济因低成长而陷入「闷」的困境。
虽然国内物价涨幅度相对全球并非特别明显,但稳定物价为政府责无旁贷之重要责任。因此,我们认为若要降低民众日常生活压力,同时增加内需消费防止经济走「闷」,并非在选举来临考量下,实施各种「撒币」补贴,消弭物价上扬因素,而是透过租税政策,让企业愿意持续调薪,进而让整体受雇人员共同分享营运盈余之外,中央银行在密切监控物价的同时,若有必要,其实可以师法美国提高利率,采取较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膨,借此避免因通膨回温而波及经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