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校实验室安全,政协委员李景虹建议构建危化品数字管理平台
新京报讯(记者 冯琪)“全国高校共有实验室36000余个,实验室总面积3700余万平米,仪器设备总值3700余亿元,每年近30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涉危实验……”3月8日,记者获悉,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关注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建议建立危化品数字技术运行管理平台。
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李景虹指出,在高校实验室的规模、数量剧增的同时,实验室安全问题越加凸显。
2019年1月3日,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全国高校共发生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14543起,死亡29人。“一系列安全事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造成较大社会不良影响。”
李景虹指出,高校实验室具有存放危险化学品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且大多数未严格按照危化品存储的禁忌存放;特别是在危险化学品管理(尤其是剧毒品、爆炸品、易制毒品、易制爆品管理)、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管理、实验室废弃化学药品处置等方面安全隐患多,形势严峻,不容乐观。“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采购、运输、存储、使用、废弃物处置的全流程监管和溯源已成为一项重大安防工作。”
此外,通过调研北京高校,李景虹发现,危化品存在非法配送现象。高校仅有气体类危化品运输信息在北京市交通委电子运单信息系统中有记录,近300吨非气体类的危化品存在非法配送、寄递的情况。其中京东、申通等都存在非法参与寄递危化品的信息。另外,高校对于供应商资质审查不严格,违法超范围经营现象比较普遍。
建议构建危化品数字管理平台
“产业实体基础建设是危化品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当下实际数字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也是必行之策。”李景虹建议,以北京高校为切入点,围绕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构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采购、存储、使用、回收的大数据、信息化,数字技术运行管理平台。
首先,建立危险化学品全流程信息监管系统。综合利用电子标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对生产、贮存、使用、经营、运输、废弃物处置等各环节进行(一物一码)全过程移动式信息化管理和监控,实现危险化学品来源可循、去向可溯、状态可控。
同时,建立危化品供需信息平台。鼓励和引导危险化学品企业进入平台进行交易,实现危险化学品交易、仓储、配送的实时监控和统一监管。
李景虹还建议,建设实验室数字管理平台。建立企业安全信息数据库,依托采购商/供应商的专业危化品仓库和专业的危化品车配送体系,将采购商/供应商的仓库作为学校和科研单位的上一级仓库,实现各级单位的危险化学品的快流转和少存储。
新京报记者 冯琪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