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化传闻再起,雷克萨斯在华“落户”还有多远?

雷克萨斯国产化传闻再起。

日前有消息称,丰田汽车将在上海建立一家新的纯电动汽车(BEV)工厂并生产豪华雷克萨斯电动汽车,该厂预计2027年投产。对此,12月26日,雷克萨斯中国方面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回应称,“非官方消息”。

这并非雷克萨斯首次传出“国产化”的消息,仅2024年6月、7月曾两次传出雷克萨斯国产化的消息,彼时其也回应称“不予置评”。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梅松林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过去若干年,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顺风顺水,没有改变的急迫性。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转型,自主品牌的崛起,雷克萨斯现在也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

国产化传闻不断

2024年以来,多次传出雷克萨斯“落户”上海的消息。

6月底,丰田正在寻求与特斯拉类似的待遇,包括税收减免、政策支持、土地授予,以及无须当地合资伙伴即可直接运营的条件,该工厂将为其雷克萨斯品牌生产电动汽车。彼时丰田中国和雷克萨斯中国曾回应称对传闻不作评论。

7月底,又有消息称雷克萨斯在中国独立建厂的前提下,将率先实现全新UX混动版和一款全新纯电车型的生产,新车在中国地区销售的同时,并同步销往日本等海外市场。雷克萨斯回应称不予置评。

雷克萨斯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采用纯进口的形式进行销售。虽然多次传出消息,但时至今日尚未实现国产化,均被企业辟谣。

早在2006年,雷克萨斯方面曾表示,如果在中国市场的年销量突破3万辆将考虑国产化。2007年,雷克萨斯国产化的条件提高至年销量5万辆。2012年,雷克萨斯国产化的门槛提高至年销量10万辆。2013年,丰田中国方面透露正讨论在中国进行雷克萨斯的本地化生产,这也是首次由丰田方面释放出雷克萨斯国产化消息。2016年,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突破10万辆,但雷克萨斯仍表示暂无国产化计划。

不过,今年的国产化传闻与以往不同,是雷克萨斯首次与纯电动汽车有关。梅松林认为,过去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顺风顺水,销量稳步增长,没有改变的急迫性。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转型,自主品牌的崛起,现在也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

此外,梅松林解释称,如果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设立独资新能源汽车工厂,将有三方面的利好,一是在产品和技术上充分吸收中国特色,从而更好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二是充分利用中国供应链和人工成本优势,省去国际运输成本和进口关税,以更好应对当前的价格竞争;三是充分利用中国相对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快速赶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

在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雷克萨斯在中国生产制造纯电动汽车肯定会比在日本生产更有优势,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寻求在中国建设新能源汽车工厂能够提升其竞争力,从而对冲全球其他市场的电动化转型压力,进而继续在全球市场保持优势。

但他也表示,其独资建厂也存在一定难度,包括后续产能能否得到有效保证,是否能够达到一定规模。

错失中国电动化发展浪潮

2024年前11个月,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超16万辆,成为进口豪华车市场中少数保持正增长的品牌之一。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近日走访雷克萨斯4S店发现,2024年以来,其一直有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环京地区某雷克萨斯4S店销售人员称,临近年底推出了限量秒杀,也会有部分库存车进行清库,优惠力度很大。目前,雷克萨斯ES、雷克萨斯NX新能源均有数万元的优惠。该销售人员介绍,五六月清库存期间,雷克萨斯整体优惠力度也比较大,其他月份的优惠力度比清库存期间有所回调。

此外,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咨询天津及北京多家雷克萨斯4S店,店内多款车型均有不同程度的优惠,如果分期购买,优惠力度还会更大些。

在梅松林看来,雷克萨斯的销量虽然实现增长,但同其他豪华品牌一样,目前在中国市场面临三个严重挑战:一是中国豪华车品牌强势崛起;二是中国市场正经历残酷的价格战,战火蔓延至豪华车市场;三是外资和合资普遍错失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

从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表现看,2019年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销量首次突破20万辆,超越北美成为其第一大市场,此后两年连续增长,但增幅缩减。2022年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22%;2023年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销量(18.14万辆)虽然回归正增长,但增幅远低于其全球市场增幅。

“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错失了电动化发展浪潮。”梅松林表示,近年来自主品牌的高端化布局和造车新势力对雷克萨斯的市场份额造成了挤压。

在丰田汽车新体制经营中,雷克萨斯在电动化方面承担着先锋的角色。丰田汽车社长佐藤恒治曾表示,在雷克萨斯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市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按照雷克萨斯的计划,将于2035年实现100%的电动化。

对于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梅松林认为,雷克萨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能否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是关键因素之一。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琳琳

编辑 张冰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