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医学院三军总院北投分院院长杨斯年:强化心理复原力 迎接疫后新人生
国防医学院三军总院北投分院院长杨斯年。图╱严强国
综观疫情肆虐全球超过三年的时间,让世界各国无一幸免,此起彼落的疫情消息充斥你我的每日感官,无论所见、所听、所感觉、所思考,及所作所为大多与其相关,值此春假年终之际,阐述如何强化个人心理复原力,平安迎接度过疫后的新人生。
据国防医学院三军总院北投分院院长杨斯年(台湾社区精神复健发展协会理事长)表示,新冠疫情属于生物病原灾害的一种,不属於单纯的天灾或人祸,但都具有灾难的四大特性:突发性(不可预测)、不确定性、地区性、重伤害。研究显示:重大灾难后幸存者或当事人产生创伤后压力疾患的发生率,介于20%至30%左右,包括九一一事件、东日本地震、卡崔娜飓风、MERS与SARS疫情等均是如此。近年的新冠疫情造成的伤害更具复杂性,除了多人染疫身亡外,确诊者发生新冠感染后遗症的比例不低,研究显示被隔离者在三年后仍有9%出现重度忧郁症状,而隔离的长期效应,容易产生酒精或物质滥用与依赖,并出现回避行为。除了病毒对神经精神系统的直接侵犯之外,长期与重复的隔离检疫措施,对身心影响与社会冲击的伤害性,值得吾人重视。
而疫情与隔离所造成的身心压力,容易在某些族群中显得特别严重,例如:低社经地位者、低教育程度者、曾有心理困扰或精神疾病者、疫情爆发区的医疗工作者、人格特质不稳定者、隔离的期间过长、无法获得需要的健康资讯、过度恐惧、不适当的措施(如储存)以及过少/过多的检疫行为、无法获得适当的生活必需品等。
既然疫情造成身心冲击已无法避免,一般大众如何做好准备,以迎接疫后新人生?笔者建议应将重点放在强化心理韧性,除了可以修补自身历经疫情期间的身心不适,也能做好准备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所谓心理复原力又称心理韧性,即在重大逆境中复原或成功应对的能力(Rutter, 1985),常见的心理复原力属性与特质包括:反弹╱重新整合、高期望╱自我决定、积极的关系╱社会支持、弹性柔韧度╱自在气质、幽默感、自尊╱自我效能等六大项。心理复原力强的人,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自身心理压力,甚至透过助人的历程发挥社会互助的效果,加速本身以及周遭环境的复原。心理复原力也不限于个人,家庭、公司与组织、社区与社会、整个国家与全球都在不同的层面需要复原力的帮助。以家庭为例,家庭复原力代表个人复原力、家庭生态系统与家庭压力理论的总和,包含家庭信念、家庭组织型态、沟通与解决过程、家庭调适与适应模式等。
2023年仍是新常态(New Normal)的一年,人们原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受到疫情冲击过后的公共卫生原则、经济变动与社会各项变迁而异动,就算疫情冲击过了,生活回归的正轨已不再跟以前同样的生活。不管「我们的新世界」(Our New World)将如何呈现,对于「强化心理复原力」的认知与实践,可以使得各位准备好自己,迎接疫后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