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汽车大厂不愿配合加设「防窃辨识码」官警撂话使出这「杀手锏」
警方规定必须加设「防窃辨识码」,一度引发车商不愿配合。(警方提供)
为了防制汽机车窃盗案件,压制窃贼嚣张气焰,警政署在2006年规定汽机车必须加设「防窃辨识码」,但新制还未正式上路,却面临到恐违反WTO规定、国内外汽车大厂不愿配合等问题,可说是一波数折。官警回忆,后来在警方坚持与不断沟通下,才逐一解决顺利推行,汽机车失窃率开始大幅下降,证明这招「杀手锏」确实有效。
官警说,当年为避免赃车被五马分尸,重要零组件被化整为零销赃,刑事局想出在车辆的引擎盖、车门、叶子板、引擎、变速箱、行车电脑、音响等15个重要零组件上,烙上车身号码做为「防窃辨识码」,但没想到在规划阶段就遇到不少难题。
首先,根据WTO规定,会员国间不能设置贸易障碍,我国要求进口车必须向内政部申请加设「防窃辨识码」,是否会被认为是故意刁难?刑事局派员与欧美国际大厂开会沟通解释,美国车厂同意配合,但德国某家名牌车厂却有所疑虑。
官警回忆说,当时曾告诉该德国车厂,依规定可以申请免试办「防窃辨识码」1年,期满后大家再来比较各家车厂的失窃率,提供给民众参考。德国车厂评估若不加设「防窃辨识码」,自己的车恐会成为窃贼眼中的肥羊,一枝独秀的高失窃率将会影响民众购车意愿,所以后来也同意配合。
官警说,还有国内销售量最大的车厂,也表示这不符合日本原厂生产制造的SOP,希望能暂缓参加,经与原厂沟通后才同意警方的规定。
官警表示,欧美车厂为了防止窃贼将车开走,是使用防盗晶片,让车辆无法启动。当年他耐心向各国车厂解释,国内大多是将赃车分解,大家为了防盗的本意一样,所以在符合WTO贸易法规,加设「防窃辨识码」有其便利性,并考量加设成本及防窃效果,终于与众家车厂取得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