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艺成就奖得主张宪平 情系竹艺近50载

国家工艺成就奖得主张宪平(左),情系竹艺近50载。(陈怡诚摄)

今(17)日下午举办国家工艺成就奖颁奖典礼,得奖者张宪平的孙子、亲友、学生与艺文界人士皆到场庆贺。(陈怡诚摄)

张宪平2000年作品《龙蟠》为例,一只收纳用的竹篮,上头崁入一尾栩栩如生的龙,颇具巧思。(陈怡诚摄)

国家工艺成就奖得主张宪平(左),情系竹艺近50载。(陈怡诚摄)

李欣恬/专访

一尾活灵活现的龙,盘据在竹篮上方,气象万千的姿态,让竹器也有了生命力。获文化部「人间国宝」认证、现年74岁的竹艺大师张宪平,情牵竹艺编织近50年,以家传的编织工艺和独树一格的开创性技法,于今年获得国家工艺成就奖。

「生活处处是灵感,我自己就是自己的老师,没有派别,也没有包袱,遇到问题,我就拚了命的解决,跨过去。」谈起竹艺编织,张宪平带着谦和的笑容,娓娓道来;摊开手心,原以为他的双手会长满了茧,但他笑着说:「竹子都被我磨得很细,所以我的手还是保持细皮嫩肉。」

张宪平出生于苗栗苑里,家里从祖父母一代就开始从事蔺草编织工艺,随后他的父亲也到竹南开设蔺草编织工厂,「小时候就看着祖父、父亲熟练地以蔺草编织提袋、背包,养活一家人,我们家有11个小孩,我排行老四,我们都是在蔺草堆中打滚长大的小孩,不过最后只有我走上编织这条路。」

张宪平表示,在1973年时,因受到父亲的日本友人委托,代为寻觅竹子制作的灯具,在遍寻不着厂商之后,心想不如自己试试看,就此一头栽进竹艺编织的世界,「做了才知道很困难,竹子要用刀子剖开,蔺草则是用针分割,我花了两年才摸会基本功。」

张宪平说,原本也想要找老师学,「但是老艺师们很珍惜自己的技艺,不轻易教学,我只好自己研究。我从事竹艺编织工作近50年,有30年是在摸索、练习,并试着融入自己的创造力,直到有天做出自己心中所想的作品时,才豁然开朗,找到创作的乐趣。」

张宪平表示,为了切割出大小、厚度一致的竹子,以方便编织,他也自行研发可方便劈剖竹子的机具,让创作更顺利,同时也研发仿古的生漆髹涂技法,让竹器的深咖啡色颜色显得古典,也能保存得更久。

过去张宪平经常在各地乡公所、学校、社区、山上部落开课的,可说是桃李满天下,他表示,获得国家工艺成就奖之后,代表责任更重,「我不怕别人学习这编织技法,就怕没有人要学,只要有任何人想学,我都可以教学,大家一起延续这传统的编织技法,同时也赋予竹子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