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免税市场硝烟四起 中免内外征战能否实现双赢
(原标题:国内免税市场硝烟四起,欲借赴港上市海外淘金,中免内外征战能否实现双赢?)
“免税一哥”中国中免(601888.CN)离港交所又近了一步。中国中免6月28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于6月25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主板挂牌上市,中金和瑞银担任联席保荐人。
据媒体引述消息人士称,本次中国中免目标集资额将高达546亿—780亿港元。若这一目标得以实现,那么中国中免将超越今年1月上市的快手成为今年集资规模最大的一只新股;同时也是继2019年阿里巴巴在港上市以来港股史上第二大IPO。
据招股书显示,上市所募资金将用于拓展海外渠道、巩固内地渠道、促进产业链延伸、提升效率等。
受益于离岛免税政策红利,作为A股唯一一家以免税业务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中国中免市值由不足4000亿元,一路上涨至超过5000亿元。今年2月股价一度涨至403.78元,之后免税概念股的热度逐渐消退,中国中免股价开始回落,截至7月2日收盘,中国中免报收281.09元,市值为5488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中免赴港上市更多是出于开拓境外市场的考虑。如果中国中免能够成功实现A+H两地上市,一方面能利用市场资金支撑内地重资产业务扩张;另一方面,港股的国际化氛围也能提升其在境外市场的知名度,同时,中国中免还可以直接使用港元或美元进行融资,进行海外扩张甚至并购活动。
对此,本报记者联系到中国中免方面,对方以上市前缄默期为由拒绝接受采访。
赴港二次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中免成立于1984年,聚焦于“中免+日上+海免”三足鼎立的免税阵容,构建了“离岛+机场+市内”三位一体的免税体系,目前是中国唯一一家覆盖全免税销售渠道的零售运营商,涵盖口岸店、离岛店、市内店、邮轮店、机上店和外轮供应店。根据股权结构,中国旅游集团是中国中免的控股股东,持股53.3%;且公司于2009年10月1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招股书显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免集团零售销售额的全球排名在过去10年不断提升,从2010年排名的第19名提升到2015年第12名、并于2019年进一步升至第四,及于2020年位列全球第一。2020年,占全球旅游零售行业市场份额的22.6%。由2018年至2020年,中免的收入按复合年增长率23.3%增长,而净利润则按复合年增长率35.6%增长。
目前中国中免经营194间店铺,包括在中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经营的188间店铺(覆盖超过90个城市),以及在香港、澳门和柬埔寨经营的6家境外免税店。
优异的经营表现自然也体现在股价上。近年来,中国中免市值由不足4000亿元,一路上涨至超过5000亿元。在今年2月股价甚至一度涨至403.78元,市值逼近8000亿元,不到一年的时间,股价累计涨幅高达500%。
不过,招股书也提示了不少市场风险,其中就包括了竞争对手带来的不确定性。
比如,竞争对手进一步开发市内免税店可能加剧免税店间的竞争,尤其是邻近新开设市内免税店的口岸免税店。招股书指出,“部分竞争对手近期已扩大或计划扩大其在中国免税行业的业务。该等竞争对手可能拥有强大的财务支持或与全球运输当局或设施拥有人或供应商有坚实的业务关系,从而使他们在竞争特许经营权时受惠。”这些竞争对手可能在特许经营协议报价方面与中免展开竞争,比如,接受较低的利润率或投入更多资本来取得或保留业务。
国内免税市场暗流涌动
事实上,中国中免的快速扩张离不开国内免税市场的不断放量。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在疫情发生后,国人境外消费回流,使得国内免税市场不但没有受到疫情影响,反而增长迅猛,再加上免税新政进一步打开了市场空间,加速放量。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免税市场规模预计2022年将达944亿元,且到2025年或增至181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4.4%。
巨大的市场红利自然引得其他竞争者的关注。自从王府井集团时隔多年斩获一张免税牌照后,免税行业更加暗流涌动。商业百货、旅游、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的企业都对下一张牌照表示了浓厚兴趣。百联股份、鄂武商A、岭南控股、大商股份、欧亚集团、步步高、海印股份等11家企业明确表示已经申请免税品经营资质或者正在推进相关工作等,其中部分企业还与控股子公司双双提交了申请。
此外,作为中国中免重要市场的海南免税格局也处于变动期。今年5月,海南省单独申请的省级免税品经营资质已经获得批准,将正式成立省级免税品公司,独立运营新的免税商店,目前首家店址已定于海口美兰机场。海南省级免税经营权的获批,意味着中免在海南的垄断地位即将被打破。
中国中免于今年4月发布了2020年全年以及2021年一季度业绩。财报显示,中国中免实现季度净利润28.49亿元,较去年同期扭亏为盈;同时,其营收达到181.3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28%。
然而亮眼的成绩单却并未获得市场的认可——4月13日中国中免发布业绩快报当天,其股价一度闪崩跌停收盘,成交额高达65.54亿元,其中三机构席位合计卖出8.45亿元。目前,中国中免的股价仍未回到4月之初的高点。
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有来自对一季度业绩低于预期的担忧,另一方面也有对其未来垄断地位被打破的预期。
中国中免也在招股书中坦言,“我们的免税店乃根据特许经营协议经营,可能会被运输当局或设施拥有人修改或撤销,或可能无法由我们重续,而丧失特许经营权可能会对我们的业务造成影响”。
此外,招股书还显示,免税店的特许经营协议一般为固定年期,介乎五年至十年。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中免有15%的特许经营协议余下年期少于一年。若无法重续这些协议,那么将不得不停止经营免税店并退出该等地点的市场,进而可能会对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海外淘金能够实现双赢
对于中国中免来说,2021年的确是它开拓海外市场的大好时机。
受疫情影响,全球免税市场饱受打击。但中国中免却得益于国内疫情的快速控制以及市场的复苏,在2020年实现了逆势增长。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中免成功反超瑞士免税巨头Dufry成为全球最大免税零售商。
不过中国中免的海外市场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疫情影响。
截至去年底,中国中免暂时关闭的门店中有31%的门店恢复正常运营;17%的门店以减少的容量恢复营运,并且52%的门店依然处于暂时关闭状态。
招股书显示,公司通过募集资金积极拓展海外渠道,提高国际影响力,未来在与品牌商谈判方面或更具话语权。
具体而言,包括开设海外市内免税店:扩大香港及澳门市内免税店,在大型交通枢纽及市中心等地区(尤其是亚洲热门旅游目的地)开设海外市内免税店;寻求获得亚洲机场免税特许经营权并开设免税门店;扩展邮轮免税店,特别是针对中国旅客推出的新型邮轮;聚焦中国游客常去热门旅游目的地,并寻求收购当地免税运营商。
事实上,中国中免此前在海外已有布局。早在2013年,它就与丽星邮轮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在其邮轮上开设免税店;在同一年里,中国中免还在柬埔寨成立了新公司,并在随后数年里于金边、暹粒、西哈努克三地开设了市内免税店。
不过海外市场目前最大的不确定性仍来自于疫情的反复。招股书提示,不确定在世界上任何地区是否再爆发另一波新冠疫情,也不确定全球的新冠疫情将在何时得以遏制,因此无法预测新冠疫情是否对业务运营造成长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