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宝方
图/邓博仁
(法鼓文化提供)
一、诠释宝方最佳形容──受苦受难者的贵人。
本书作者宝方有一大堆的头衔!但是宝方的美,宝方的特别,并不在于这些头衔,而是她做为受苦受难众生的贵人!若要我来介绍宝方斯人也,那么我只有一句话:她就是所有认识她者命中的贵人!
什么是「贵人」?在谷歌、辞海、字典中有许多的答案。但是如果你从来没有碰到过一位贵人,就不能明了贵人的深意?「贵人」是:从小处,就是当你需要的时候他就出现了;从大处,他会点亮你的生命。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做起来,却千难万难。如果您也想要成为别人的贵人,那就来读读这本书。本书每一个案例皆真人真事真感受,是宝方长期热爱和从事安宁疗护中,陪伴病人及家属的切身经验之写实,带入文字当中;也是她遇到安宁疗护后一路的遇见与思考,以生动的故事型态呈现。每一个故事都表达了「贵人」好似在制高点观看,且亲身参与这一出出的人间真实剧,如今她写成书了,我们阅读本书的人也在关注中丰富了自己的生命,刷亮了我们的视野。即使您不认识宝方,当您阅读本书时,她也点亮了您的生命,成了您的贵人!
二、面对死亡,没有谁比较勇敢,比较能干有智慧!比的是谁有更大的爱心及能对苦难共情!
宝方不是医师,所以她手中不像外科医师握有手术刀,内科医师掌有灵丹妙药的工具。她也不是护理师,培养了一身舒适护理的本领可以缓解病人的痛苦。她是志工,却一头栽入了重病云集,死亡成为日常的安宁疗护。我们读到书中描绘:病人的血喷到宝方的鞋子上;乱抓乱打,连家属及医护人员都无法安定他,而找宝方来想办法;因为肿瘤伤口及各种分泌物而散发刺鼻气味的病人,强忍呕吐感却亲力亲为地为病人清洁的宝方;拒绝别人于千里之外的病人,对志工不理不睬,宝方如何可以破冰,很快地触动心弦共情病人的悲苦,在最后关头安抚病人心绪而获得平安;耐心陪伴连家属都已经不耐烦而躁动不安的失智症病人;用「当头棒喝」的方法,一棒打醒一心求死,三度自杀的病人;将从安宁疗护获得的经验与知识,用在山难的山友和他的家人,这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当志工三十多年仍保持热情与初心,是因为去了印度德蕾莎修女的垂死之家,接受了震撼教育,而能不忘初衷,再度动力涌现;而初心是因为宝方二十三岁那年,双亲在三个多月内相继去世,父母在临终前受了不少苦,让宝方很心痛,至今觉得遗憾,但是因为她没有机会再尽孝,所以就把这分动力用在帮助别的病人身上,一帮帮了三十多年。
以上几个摘录,只是书中众多案例中的一小部分。每一位病人都是一部历史,每一个家庭都独一无二。如果背几句名言,或用几套熟悉的方法去照顾病人,那就会注定了结果:失败!读者从阅读此书可以发现,照顾病人及家属是一项艺术,需要勇气、智慧、爱心、对苦难共情,之外还需要艺术的特质!本书之所以吸引人想一页一页地往下阅读,就是因为透过文字而进入「陪护艺术」的境界!
三、宝方的武功秘笈:
「自我觉察,自我反省,深入自己的内心,确认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必勉强成为别人眼中的完美菩萨。坦然接受身心俱疲的自己,给自己调整的弹性空间,才能守住初心,保持长远心,随时随地重新出发。」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当一个人为自己的成就洋洋得意时,其实他的生命已经停止成长了,一个人最大的美德就是能自我反省,自我觉知。宝方从每一位亲身经历陪伴的病人和家属中,会反省及觉察到自己的不足,需要再进步的地方,所以她就能苟日新日日新,你隔一阵子没看到宝方,再看到她时,会惊讶地发现宝方的智慧已经更上一层楼了!宝方写这本书不是在炫耀她自己的成就,更不是邀功,而是在一个一个生命故事中,造就别人也造就了自己。
四、果然是宝方:悲智双修,福慧双全
宝方是虔诚的佛教徒。我一直认为,如果人们将宗教说成:「所有的宗教,都是劝人为善!」那真是太小格局了。宗教的信仰可以深入一个人的血液、骨髓,而影响他整个人生。宗教的力量能撼天动地。我们从宝方的书中可以看到,她常常用佛法或佛教的信仰,来帮助受苦受难的病人及家属,那是顺手拈来却恰到好处。因为宝方自己已经浸透了佛法,且悲智双修,福慧双全,她的想法、作法自然通传到病人、家属的心中毫不牵强。透过宝方,人们接触到佛法的馨香及信仰的甘甜,病人、家属的灵性因而获得滋养!这是所有安宁疗护的宗教师或灵性关怀者都要学习,但却不易学习,因为她是用生命在通传信仰。
本书每一个故事后面有一个小结论:「果然是宝方」,宝方的名字取得太好了,是宝贝的处方或宝贝的方法,但是处方和方法都不能表达宝方的智慧和艺术性的陪护,那需要极大的付出,与长期不离不弃的牺牲。宝方做为志工付出到什么程度,您知道吗?有一位临产的妇女在生产时重病,无法亲自照顾新生宝宝,宝方竟然把小婴儿带回家,视如己出地照顾养育他。全天下的人能够像这样牺牲与付出的,大概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从本书中可以看到宝方三十多年安宁疗护志工生涯中部分的真实经历,有血有泪,不易学习却可以被感动、被撼动。但请不要停留在感动中,宝方最大的希望是安宁疗护可以普及,让更多的病人和家属能够善终善别与善生,她的辛苦就值得了!(本文摘自《放下的勇气──安宁病房的生命故事》一书,法鼓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