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要走「内阁制」终结恶斗!推宪政改革 拒当有权无责的总统
▲郭台铭抛出内阁制理念,要解决总统有权无责的问题。(图/记者林敬旻摄)
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角逐2020总统大选,主张台湾应走向「内阁制」,因为现行法制下总统权力太大,不仅有权无责,也不用被立法院质询。他承诺,选后2年内一定会推动宪政改革,让有能力的立委兼任部会首长,而且上述主张将汇整成国政白皮书发表。
郭台铭5月中旬受访时表态,「我个人支持内阁制,现在总统的权力太大了。」他说,每一位总统选前都说要增加行政院长职权,但选上以后尝到权力的滋味,都不愿推动宪政改革,形成「总统有权无责,行政院长有责无权」的情况。
郭台铭表示,台湾目前不只有蓝绿内斗的问题,还面临宪政改革的难关,「我一定会在当选后2年内提出来,把内阁权力跟立法院配套的相关法令做一个整理,让有能力的立法委员未来也能兼任内阁部会首长。」
▲郭台铭日前接受《ETtoday》专访,强调他是「实战实干派」。(图/记者林敬旻摄)
从现行的宪法架构来看,中华民国是「半总统制」(又名双首长制),与总统制的差异在于多出行政院长(或总理)来管理行政部门,好处是比较不会有总统权力一把抓的状况,但台湾总统又握有行政机关的人事任命权,比起其他半总统制国家而言,权力相对较大。
台湾在民主化之后,「半总统制」最大的问题点就是任何政策的成败责任,都由行政院长一肩扛下,因为总统直接对选民负责,只要再换一位新的行政院长来收拾烂摊子就好。至于总统有没有参与行政院政策决策?总统是否躲在行政院长背后下指导棋?这是立法院监督不到的,主因是其职权只能制衡行政院,无法直接究责总统,所以不难想见郭台铭为何主张以「内阁制」救援。
「内阁制」又称议会制,最大特色就是行政权与立法权不完全分离,有时甚至是一体的。因为行政首长的权力来自于议会(立法院),由议会占多数席次的党派协商产生;在这样的体制下,某些立法委员扮演多重角色,不仅可以兼任部会首长,有时甚至可能兼任行政首长。
那么「内阁制」有什么优点呢?首先,这样的制度能确保政府具备民意基础,不仅更贴近民意,也能更即时回应民众的不满与期望,因为行政首长的绩效直接受立法机关及人民们检视,反对党可以直接透过不信任投票替换不合民意的政府。
不过,若要改善台湾蓝绿恶斗现况,除了依靠「内阁制」改变政治生态,改变核心的选举制度也很重要;像是考虑从现行的单一选区两票制(并立制)走向联立制或比例代表制,或在保障小党的同时设立政党票门槛。如何维持国会政治稳定运作,又有效终结两党垄断的恶性情况?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方向,也是郭台铭改革的一大挑战。
可以期待的是,「内阁制」的政府内阁由议会中产生,行政首长来自立法机关的多数派,一来透过执政能避免议员与社会脱节,二来也能确保决策得到立法机关支持,提高政府效率。任期方面,称职的政府首长可以不限任期,但又能由立法机关随时罢免,解决了现行制度在总统任期届满前不能使其下台的缺点。
放眼全球,目前实施议会制的民主国家大多取得成功。有不少学者认为,成功和稳定的自由民主体制不一定需要彻底的三权分立。尽管内阁制可能伴随部分缺点,但确实能解决台湾目前的政治窘境。至于相关法令配套该如何实施?又该如何打造完美的「台式内阁制」?或许郭台铭提出的国政白皮书会有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