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新法/陳駿季:研議堆疊式農業補貼

赖清德总统主持首场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议,盼建构韧性永续国土,明年四月将上路的「国土计划法」将扮演重要功能。农业部正研议堆叠式给付机制,预计九月底公布,农业部长陈骏季表示,给付机制将比过去更细致,也将纳入多种生态环境给付;他强调,希望农业是个有尊严的职业,并非只靠补助,补助是为彰显守护农地的贡献,「农民所得提高的前提是农业要进步」。

联合报阳光行动上周报导国土法即将上路却面临子法配套不足、中央地方及部门缺乏整合、产业照顾与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陈骏季揭露农业部对国土计划法的态度与规画,农业资源除将更集中于农业发展区,给付机制也将纳入更多元的生态环境条件,盼能减缓气候变迁恶化,并维护农业环境生态平衡,确保粮食生产。

根据国土计划法,农业发展区分为五类,第一类(简称农一)为优良农地、农二为良好农地、农三为坡地农地、农四是都市计划保护区、农五则是都市计划农业区。陈骏季表示,农一、农二都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对农民来说,农一或农二获得的给付不会有太大差异,但不同类的农业发展区会因不同样态,农业资源投入也有异。

陈骏季说,目前的「农业环境基本给付」是在特定农业区、一般农业区,维持农粮作物生产使用者,每年每公顷给付一万元,这是基本的「支持性给付」。为确保粮食安全,引导种植自给率低的杂粮作物,或是采友善、有机种植另有给付。

陈骏季表示,气候变迁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愈来愈高,农民经营风险提高,原本的基本给付是否调整,金额正在试算。另外,目前「生态服务给付」只在濒临物种与重要栖地,目前也正重新建构,盼涵盖更多元、细致模式。

陈骏季举例,生态环境给付涵盖多,例如可达减碳增汇目的、有效利用水资源、平地农业生产区可保育自然栖地或位于栖地边缘等,都有不同给付模式;生产方面,例如果树采草生栽培、不用化肥,也有不同给付。

这次的堆叠式补贴对地主、实际耕作者也将有所区隔。陈骏季表示,「农地拥有者」保存农地,「实际耕作者」若能维护自然生态、节水环境,贡献度不同也将有区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