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从韩国戒严闹剧看民主双标(蔡鎤铭)

南韩宣布的戒严令仅维持155分钟就遭国会表决无效,戒严部队离开国会。(路透)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民主」常被视为正义与普世价值的象征,但其实践往往充满矛盾与偏见。2024年12月3日晚上,韩国总统尹锡悦在一场风波中突发宣布戒严令,随即又在6小时后撤回,这场戏剧性事件再次暴露了以「民主」为名行专制之实的可能性。此事在国内外引发广泛讨论,既有人支持尹锡悦以捍卫「自由民主」为名对抗「反国家势力」,也有人批评这是滥权的标志。

韩国戒严令的风波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民主双标」的绝佳案例。在全球范围内,民主经常被不同利益集团根据自身需求重新诠释。本文将以韩国戒严事件为切入点,剖析民主双标如何在不同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中表现出来,并探讨感知偏见在民主实践中的角色。

2024年12月3日晚间,尹锡悦以「国家自由民主受到威胁」为由,宣布戒严令,强调必须铲除亲北韩势力。然而,此举迅速遭到国内外的严厉批评。反对派认为,这一举措显示尹锡悦缺乏「民主法治」的基础素养,滥用国家权力打击政敌。批评者指出,尹锡悦将反对党的正常行动(如弹劾与预算争议)定性为「紧急威胁」,并以此为由采取极端措施,实质上削弱了韩国的民主体制。

在国际舆论场域,支持尹锡悦的声音认为,韩国面对来自北韩及其支持势力的长期威胁,戒严令是确保国家稳定的必要措施。然而,更多观点质疑其背后的意图,认为这是一场以民主之名行专制之实的「闹剧」。这一事件进一步显示了民主价值在实践中的多义性。

感知偏见,简而言之,是人们基于既定立场或利益,对事物作出的选择性解读。这种偏见在政治领域中尤为突出,因为政治行为的结果往往关系到资源分配与权力结构的重组。民主作为一种普遍被认可的价值体系,其核心在于尊重多数人的选择并保护少数人的权利。然而,当民主被用作政治工具时,其原则往往被不同利益方按照自身需要进行解读,从而出现「双标游戏」。

以2024年台湾的总统选举为例,赖清德成功当选,延续了民进党的执政优势。国际舆论普遍赞扬此次选举为「民主的又一次胜利」,特别是在台湾面临大陆持续施压的情况下,选民选择了以抗中为主轴的政策路线。然而,大陆政府对此结果的解读却截然相反,将其描述为「分裂势力与外部势力合作的产物」。在台湾内部,国民党则批评民进党以意识形态操弄选举,而忽略经济与民生议题。这些矛盾的解读,正是感知偏见在民主实践中的真实体现,凸显了不同立场如何影响对同一事件的诠释。

中共在「民主」问题上的态度,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现象的复杂性。自2012年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中共将民主明确列为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之一,并进一步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概念。大陆政府主张,民主不仅仅是选举和表决,而是一种贯穿于政策制定、执行与监督全过程的治理模式。这一立场试图与西方自由民主模式进行区隔,并对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的「民主普世性」论述构成某种反讽。

大陆批评西方国家的民主模式容易沦为金钱政治或民粹政治,并指责其在全球推动民主输出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干涉。例如,美国在中东的「民主输出」政策不仅未能带来稳定,反而导致长期动荡,这些例子为大陆提供了批判西方模式的有力依据。

感知偏见对民主的影响并不限于台湾或亚太地区,而是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在中东地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长期以来成为国际民主价值碰撞的缩影。以色列总理纳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多次将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形容为「捍卫民主与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并将哈玛斯(Hamas)视为恐怖主义的象征。然而,巴勒斯坦方面则将以色列的行为解读为对巴勒斯坦人民自决权的剥夺,并批评以色列利用「民主」作为掩饰其压迫行为的借口。国际社会的立场也因政治利益分歧而分裂:部分国家支持以色列,认为其行动是反恐的正当措施;而另一些国家则谴责以色列的行动,认为其破坏了地区和平与公正。

在亚洲,北韩与韩国的对立同样揭示了民主诠释中的感知偏见。北韩领导人金正恩多次指责韩国与美国的联合军事演习是对北韩主权的威胁,并强调北韩体制的正当性是基于「自主性与社会主义民主」。韩国则批评北韩的极权体制,将其形容为对全球民主价值的挑战,并将自身视为亚洲民主的典范。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在利用「民主」概念强化自身的合法性,却忽略了彼此对该概念的不同理解。

大陆对「民主」的诠释并非仅仅是一种防御性回应,而是试图构建一种替代性的话语体系。大陆强调其「全过程人民民主」比西方的选举民主更具代表性与包容性,并指出西方民主模式效率低下且容易导致社会分裂。例如,西方国家的频繁选举往往引发社会对立,而大陆则主张其集中统一的体制更有利于长期稳定与高效治理。这种辩证思路不仅挑战了西方国家「民主即普世价值」的理念,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民主本质的深入反思。

然而,西方国家则批评大陆的民主模式缺乏透明性与权力制衡,认为其更接近于一种集权治理模式,无法真正承载「民主」这一普世价值。这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反映了民主在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多义性与争议性。

要消解感知偏见对民主的影响,社会首先需要正视民主概念的多元性,并认识到民主并非仅属于某一政治体系或文化背景。教育与媒体的作用尤为关键。通过教育体系的改进,可以培养公民更为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使其能超越个人偏见,客观看待政治行为;媒体则需提升报导的客观性,避免因立场先行而强化社会分裂。此外,跨国对话与合作也是降低感知偏见的重要途径。

政治领袖与国际组织亦需承担更多责任。在国内层面,领导人应更重视包容性政策的推行,减少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在国际层面,民主国家应以自身行动证明民主的普世价值,而非仅在地缘政治中选择性地运用民主话语。唯有如此,民主才能超越「双标游戏」,成为促进和平与合作的真正基石。

韩国总统尹锡悦的戒严闹剧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民主双标问题的契机。在全球化与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民主的本质应在尊重差异与包容多元中找到平衡,而非成为一种压制与对抗的工具。唯有如此,民主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和平与合作的基石,而非加剧对立的来源。

(作者为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兼任教授,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中天新闻网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