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杜苏芮」重创京津冀 两岸气候合作不能断(庄嘉宏)
受台风「杜苏芮」外围环流影响,京津冀暴雨「疯狂倾倒」70多小时。(中新网)
「杜苏芮」台风轻扫过台湾,台风登陆中国大陆后,陆续传出重大灾情,并以北京市郊区的「门头沟区」灾情最为严重,除河湖水位暴涨外,更诱发山洪,影响区内40万余百姓安危。蔡总统、陆委会及海基会等,皆于第一时间传达慰问及关怀之意。
两岸之间虽受台湾海峡阻隔,但无论是梅雨、台风、寒流,甚至是冬春之交的大陆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却不曾受到过黑水沟的限制,例如每年的台风季节,台风多半是从西北太平洋穿越台湾本岛或附近海域,再侵袭大陆东南沿海的福建和广东等地区,此次「杜苏芮」台风甚至深入到相对内陆的北京。
又例如每年5、6月间的梅雨季所带来的暴雨,则是从大陆华南地区往台湾移动的梅雨锋面所致。也因此,在气候预报上,说两岸互为预警的第一线,其实并不为过。此外,近年来因暖化问题日趋严重,世界各地频频出现极端的天气灾害,中研院的研究早已指出,随着全球气候持续暖化,到本世纪末,侵台台风降雨强度至少会再增加2.8倍。
另一方面,亦随着全球暖化,台湾地区过去半个世纪少雨天数明显减少一半,长此以往,台湾恐怕于每年的春季都会陷入缺水的危机。世界银行的「全球风险分析」报告曾分析过,台湾是地球上天然灾难最为脆弱之地区之一,盖台湾全岛约有73%的土地与人民暴露在天灾危险因子之下。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以观,合理的风险管理系于平时建立舒缓风险机制、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即使发生风险事件,其后果的严重性也因此得以降到最低。简单的说,风和日丽时的风险管理,远远比灾难来临时的危机管理来得要紧。
承此,回归到两岸互为气候预报预警的第一线来看,气候资讯的交换,对彼此的防灾、减灾工作都非常重要。虽然当前的台海关系相当紧绷,但实际上两岸之间的海陆交通、人民往来仍属频繁,即时观测资料与天气预报资讯交流,当然有助于维护空中航班及海上交通的安全,对于在台湾海峡及周围海域航行作业的船只也更多一分保障,实为理性且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有趣的是,2014年2月27日,两岸其实曾经签署过《海峡两岸气象合作协议》,该协议经行政院函送立法院备查后,于隔年6月24日生效。该协议开宗明义的指出,协议系为保障两岸人民福祉及生命财产安全,提升两岸气象观测、预报及气象灾害警报能力,促进两岸气象合作与发展等而协商签订的。
关于合作范围,该协议第1条明定:「双方同意进行下列交流合作:(一)气象业务交流与合作:1.灾害性天气业务合作;2.气象资料与资讯交换;(二)气象业务技术交流合作;(三)气象业务人员交流;(四)双方同意的其他气象合作事项。」;该协议第2条,则规定合作事宜包含:(一)气象业务交流与合作、(二)气象业务技术交流合作、(三)气象业务人员交流及(四)双方同意的其他气象合作事项等。
其中,值得注意的具体规定如:「就台风、豪雨、热浪、寒潮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系统,在观测、监测、预测、预报及警报等方面进行及时、持续通报与沟通。如接获对方查询,应尽快给予回应及协助」、「就气象业务相关规定及制度规范等资讯进行交流;就气象观测、监测、预测、预报及警报等资讯与产品,定期进行交换及经验交流」等有关气候资讯交换的规定。
又例如「双方人员每年原则上举行一次工作业务交流会议,或气象业务相关研讨会,由双方轮流主办。积极推动气象业务人员互访,进行技术交流以提升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等人员互访及技术交流的规定,均为前述两岸间即时观测资料与天气预报资讯交流提供了具体明确的法源依据。
为此,笔者特别查阅了交通部中央气象局在2022年出版的「气象业务白皮书」,想一窥两岸气象业务交流与合作在当前的实态。令人讶异的,在有法源依据的前提下,内容多达101页的「气象业务白皮书」,竟然对中国大陆或两岸气象合作等环节只字未提。
笔者复查阅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网页中的「新闻稿」及「政府资讯主动公开」栏位,发现不论「对外关系文书」或「公务出国报告」等子栏位,均未提及两岸近年有何业务交流或人员互访活动。甚且,在中央气象局网站所揭露的2017年度起至2023年度止,连续7年的年度施政计划中,对此亦只字未提,近几年似乎处于徒有法源而未具体执行的情况。
虽然「气象业务白皮书」第15页中颇引以为傲地指出,国际上目前约有10个自主发展数值模式预报系统的气象单位,台湾为其中之一。但亦有其他文献认为「台湾本岛及各离岛涵盖幅员有限,观测区域及资料都明显不足,受到先天条件的限制,对气候变迁的研究及趋势预测,无论是人力或物力始终力有未逮。相对于大陆幅员辽阔,也投入大量人及物力在气候变迁的宏观研究上,相对于台湾擅长区域性微观天气预报技术,两岸正好可以截长补短。」
文献更指出「台湾如果可以直接台风观测及预报资料提供大陆;或大陆可以直接把梅雨锋面观测资料提供给台湾,对于提升两岸气象局对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进而减少灾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都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因此,在气候预测上,大陆地区收集的数值是否对台湾无关紧要?或者台湾是否因欠缺大陆地区之气候数值而须另外付出其他成本来弥补可能出现的误差等等,均应加以理性省视。
反观前述白皮书第63页关于「扩大国际合作互助,厚植气象本土技术」乙节中虽提到,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显著增加,民众也逐渐感受到气候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为减轻气象灾害的冲击,必须再积极提升我国的气象科技等语,但在一片高喊「积极与世界交流,与国际接轨」的豪情壮志口号声中,白皮书的内容似乎同样没有将眼光放到中国大陆,在海峡的那一方的土地上,连看都不看一眼…。
笔者虽然不是气象学专家,但整份「气象业务白皮书」中有提及欧美,有提及日韩,甚至提及了菲律宾,却对平均宽度仅180公里的海峡彼岸未置一词,着实令人费解,亦容易让人产生怀疑是否真的可信…。
气候预测关乎人民安全,政治上的紧绷不应成为牺牲人民安全的正当化理据,此次「杜苏芮」台风重创中国大陆,蔡总统及政府于第一时间向对岸传达了慰问及关怀之意,期待在此善意的氛围下,两岸在气象业务交流上,能善用现有法源,重新出现合作与对话的契机。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副研究员,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