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美国总统大选起跑 谁更有利世界和平?(罗庆生)
国际货币基金(IMF)警告,到2032年,美国公债占GDP的比率将达到令人担忧的140%,这表示,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必须面临在高赤字和高负债风险下与中国竞争。(美联社)
贺锦丽选好副手并获得民主党提名,美国总统大选正式起跑。然而无论谁当选,白宫都确定易主。美国是领导世界的全球霸权,白宫政权更迭将改变美国对外政策,影响世界安全格局。谁会当选美国总统以及影响为何,是国际不能不关注的问题。
说来有点吊诡,这意谓世界命运是由美国人民的选票决定。就好像美国前财长康纳利的名言: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问题。国际无政府状态(anarchy)下霸权领导的现实难以否定。不过,这提醒我们,分析美国对外政策不能只看菁英或智库论述,更必须连结美国内政。因为美国公民投票选总统时考虑的不是世界和平,也不是国家安全或国家利益,而是自己的生活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坏?合理推论,贺锦丽当选应会延续拜登总统的政策主轴;川普当选,美国对外政策将会有很大变动。我们先检讨拜登对外政策对美国内政的影响。
拜登「抗中」政策不利美国内政
美国两党对外政策的目标一致,都是维持美国全球影响力,击败可能的竞争者,只是策略有所不同。共和党主张遏制(containment),民主党主张交往(engagement),透过这两种不同途径改变对手。因而在欧巴马总统时期,虽然民主党人也感到中国崛起的威胁,但仍和中国有相当多的互动。
但拜登主政后民主党人发现,透过交往改变中国大陆的机会愈来愈小。大陆年长一辈,对美国自由民主仍多仰望,但出生时就有互联网、懂事后就搭高铁旅行的年轻一辈,对中国自己的制度与文化却愈来愈有信心。这群网路上被称为「小粉红」的年轻人充满自信,他们相信中国的最好,是美国应向中国学习,而不是相反。这表示只要中国经济与科技继续增长,交往就无法改变中国。民主党因而放弃交往政策。所谓的「川规拜随」,并不是拜登延续前政府政策,而是民主党对外政策向共和党靠拢。遏制中国就成为华盛顿共识,只要是「抗中」法案,国会几乎都无异议通过。
拜登「抗中」策略的核心概念是「联合盟邦」,但主轴不在军事,而在经济。军事上虽然也寻求结盟,但目的只是强化敌我意识,引导盟邦共同行动,并无意引发战争,甚至还强调「建立护栏」,防止冲突真正发生。
以经济为主轴就是打击中国的经济发展,只要中国经济停滞或崩溃,自然就无法挑战美国。于是依据经验采取类似1990年代对日本贸易摩擦的做法,即透过各种施压,迫使企业外移,造成产业空洞化。只要原本在中国大陆的生产线大量迁出中国,工作机会就会减少很多。而后失业严重、薪资冻结、消费减缓、通货紧缩,最后像日本一样「消失的30年」。
因此所有高关税、脱钩、去依赖、国安风险、友岸外包、实体清单…等各有说法的操作,都是要达到这目的。效果也的确不错,郑州、深圳等地工厂迁移后附近一片空荡,大量工人失业,中国也出现房价崩跌、消费降级、通货紧缩现象。
中国则以产业升级回应。传统产业外移,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等「新三样」出口却屡创新高。新兴产业投资的增加,弥补了消费减少所降低的需求,新增工作机会也吸收部分失业工人。虽然有些勉强,但中国上半年GDP仍能维持5%的年增率。拜登政府于是以「产能过剩」为由,联合欧洲盟邦大幅提高关税以打击中国「新三样」出口。中国则扩大全球南方市场因应。这场无烟硝战争激烈又精彩,最后结果还难判定,但中国经济有受伤,却看得出来。
然而,拜登「联合盟邦抗中」虽然取得不错成果,美国自己却没有获得真正实益。离开中国的企业并没有回到美国,而是到印度、越南或墨西哥。美国制造业并没有恢复,铁锈带继续生锈。虽然主流媒体不断强调美国经济良好,就业强劲,但人民感受却并非如此。
新增就业数量虽多,失业率却增加,这表示增加的工作机会,很多是被不纳入统计的非法移民抢去。物价上涨虽受到控制,连续3年的通货膨胀却让物价较疫情前高出很多,麦当劳食品即涨到两、三倍。食物愈来愈昂贵,底层人民的生活压力大增。中产阶级则受困于高利率的房贷、车贷、学贷,以及超过21%,创新高的信用卡平均利率。美国人民深受通膨与高利率之苦,而拜登打击中国经济的种种措施,例如限制廉价的中国商品进口或征收高关税,却都在增加通膨动力,延迟降息时间。拜登一度津津乐道他的「拜登经济学」,后来都不再提。
美国人民对现状不满,是川普声势高涨的原因。民主党对此是清楚的,因而贺锦丽接手大选后,选择来自基层的中部州长作为副手,而不是东、西岸高层政治菁英。共和党更接地气,川普的提名大会上列出20条核心承诺,前5条就是阻止与驱逐非法移民、结束通货膨涨、让美国成为能源与制造业大国。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川普当选,虽然他也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威胁」,但施政上到底是继续以「打击中国」为优先,还是优先实践这些竞选承诺?拜登已证明这两个目的之间存在矛盾性,很难在打压中国经济的同时,不让美国自己的经济受伤。
川普「美国第一」政策的解读
答案很明显,川普第一任就已经做过了:美国第一(America First)。美国第一的意义就是内政优先。他的做法争议大,但目的很明确。从国际关系理论解读,就是要将之前美国为维持全球经济、贸易、军事安全、气候变迁等国际秩序而付出的「国际公共财」成本,全部回归美国,让美国有更宽裕的资金可以减税,刺激经济增长。所以他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要求盟国付美军的驻军费、退出气候协议的《巴黎协定》,也和塔利班谈判让美军退出阿富汗。
他对中国打贸易战,也不是要打压中国经济,而是要缩减美中贸易逆差。川普想和中国做更多生意,以活络美国经济,和拜登限制高科技商品销往中国,以阻挡中国科技发展的思维完全不同。2020年1月,经过两年贸易战后双方达成的《美中经济贸易协定》,川普即要求中国承诺在2020年和2021年额外购买20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即便现在美国两党已达成「抗中」共识,川普「美国第一」的想法仍然没有改变。
7月的共和党大会,川普发表接受提名演讲,他提到中国正在墨西哥建造汽车工厂准备把车卖到美国;他指责汽车工会让这种事发生应该感到羞愧,呼吁汽车工人无论是不是工会会员都要投票给他,因为他要重建美国汽车工业,而且很快可以实现。他说:
他们(中国)正在建造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工厂,我们要将这些产能带到美国来,「我们不介意他们盖工厂,但必须盖在美国境内…」,此时台下响起掌声打断他的发言。之后川普接着说:「如果他们不配合,我们每辆就征收约100%到200%的税,让这些车在美国卖不出去。」
这不是脱钩、去依赖和中国对抗的「新冷战」,而是要中国合作帮忙恢复美国的汽车工业。中国不帮我到美国盖汽车工厂,我就对中国汽车课高关税;那如果中国愿意呢?美国欢迎中国企业到美国设厂?美国工人愿意替中国老板工作?从台下的掌声来看,似乎答案是肯定的。
川普当选将如何处理与中国的竞争?非常值得观察。如果合作的部分多于对抗,双方紧绷关系就将缓解,台海与南海的紧张形势将有机会降低。毕竟川普的本质是商人而不是政客,习惯用谈判而不是军事威慑处理冲突。不过这抵触当前国会山庄的「抗中」思维,要说服共和党建制派议员支持并不容易。
「美国第一」政策的争议性,在于提供「国际公共财」是维持美国霸权所必须。依据「霸权稳定论」,美国是领导性霸权,透过提供「国际公共财」而建立对美国有利的国际规则。美国虽然付出高昂的「国际公共财」成本,却得以维持美国霸权,而世界则能有个稳定的国际秩序。
川普拒绝提供「国际公共财」,就意味美国无意再当世界老大。已经习惯美国领导的盟邦顿失依靠,世界也没有哪一个国家,无论欧盟或中国,能立即填补美国退出后的权力真空。这是为何拜登喊出「美国回来了」,即获得盟邦欢呼的原因。
然而,不仅川普当选会将施政优先重新转向内政,恐怕贺锦丽当选,也同样会减少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因为受到国债已高达35兆美元的制约。提供「国际公共财」非常昂贵。拜登4年任期,美国政府增加了高达12兆美元的负债,相当于之前川普与欧巴马共12年任期的总合。虽然有疫情因素,但为了支持「美国回来了」与中国竞争,而在国际事务上撒钱,也是重要原因。
现在美国政府的利息支出已超过国防预算,未来还会更严重。如果继续拜登「美国回来了」政策,只能继续扩大举债。然而国际货币基金(IMF)已提出警告,如果继续下去,到2032年,美国公债占GDP的比率将达到令人担忧的140%,高赤字和高负债「会给美国和全球经济造成愈来愈大的风险」。如果美国再度出现金融危机,就可能输掉与中国的竞争。这表示,无论谁当选美国总统,如何在高赤字和高负债风险下与中国竞争,都将是最严苛的挑战。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