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生活5-5】懶妹/潮間帶的啟示
夜间的潮间带依然生机勃勃。图/懒妹提供
●捕蟹当卖点 却使生态失衡
丢蟹笼、钓浪花蟹(蝉蟹)、追沙马仔(角眼沙蟹),是我们民宿初始经营的主打项目,为的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提高住房率,当时还推出只要订房就能免费体验生态导览的优惠。其中丢蟹笼活动最受欢迎,除了能体验渔民的生活,更有美味的螃蟹佳肴能果腹。
通常一个蟹笼下去,每回能捕到四到六只螃蟹,每趟放四、五个笼子,一到两小时收一趟,来回两次就能有丰硕的收获。捉到的螃蟹,取大只的带回民宿料理,体型小或抱卵的就放回海里。这样的模式持续大约两年的时间,每个前来住宿的客人都非常开心,民宿的收入更以倍数成长。但渐渐地,这样的活动模式让我们产生警觉与恐惧,由于我们的过度捕捞,螃蟹数量大为减少,同样四、五个笼子下去,要收七趟才能捕捉到足够的数量料理给客人吃。
我们不但要花费四倍的时间及力气去执行,渔港生态无法忽视的改变,也让我们愈来愈忧虑。夫妻俩开始思考,带游客进行捕捞活动并大肆食用,这样的做法真的好吗?我们当初的决定是不是错的?转型,是我们仔细讨论后的结果。
为求改变,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外出,到处探查访点,终于在不同海域的景点中找到一个亮点──潮间带。潮间带提醒了我们,靠海生活的不只有渔民,还有许多特别的生物在这里生存。
懒妹不只带客人认识海,更让自己的孩子认识海。图/懒妹提供
●走入潮间带 从头认识海洋
不过,对当时的我们来说,这是很陌生的领域。到书局找寻相关资料,购买自觉可行的相关书籍,我们开始带著书本走进海岸线、踏入潮池生态圈。当夜幕来临,就是夫妻俩的「潮间带约会时光」,顶着头灯、捧著书本,比对遇到的生物究竟叫什么名字,学着了解潮汐涨退潮的频率……自学的辛苦难以言喻,但我们知道这条新路必须坚持下去。
就这样,我们慢慢认识了潮间带生物,慢慢观察到牠们的趣味面,并一步一步转为潮间带的纪录者和生态解说员,展开全新的海边的生活。这是一段难忘又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我们从「猎捕魔人」转变为「生态纪录兼教导者」的过程。
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一个接一个到来,随着时光流转渐渐长大,我们也习惯性地带着他们走入潮间带的世界。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期,开始有了想与同学分享喜爱事物的想法,却因为同学对潮间带的陌生而无法交流,让孩子备感无奈。
当亲近自然的时间多了,孩子对生物的喜爱亦随之增加。图/懒妹提供
●为孩子展开的亲子教学
「爸爸,你能带我的同学认识潮间带吗?潮间带的生物都好有趣,有的生物还很漂亮,可是他们都不知道!爸爸,我希望你能带我的同学去认识潮间带,可以吗?」
孩子充满期盼的一席话,勾起先生阿智的英雄魂,当爸爸的,怎么舍得让孩子失去英雄形象呢?经过些许时日的思索及讨论,我们邀约幼儿园学童参加潮间带的活动,从初始的一、二个梯次尝试举办,每梯次不超过十人为限,开启步入校园教学的大门,之后渐渐延伸为每年五月开办的「半岛潮人生态亲子教育活动」。
因为热爱海洋生物变成纪录者,进而成为学术界的助力,以及想维持孩子眼中的英雄形象而化身环境教育的传递者……这些转变真的很大,也非常不容易,很庆幸我们坚持下来了。
我们的转变尚未画上句点,未来还会有许多挑战,期盼大家能从我们的故事中领悟到海洋的重要,并有机会感受自然的美妙。
●作者简介:
拥有三个宝贝的母亲,同时是潮间带解说员。
热爱户外活动,更爱带领孩子走进自然,除了让孩子了解爸妈的工作,更期盼孩子能与我们一样,生在自然,做在自然,爱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