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鲲亮相 台湾潜艇舰队宿愿得偿

首艘国造潜舰海鲲舰亮相,包含舰艏上方直立鳍状物截收声纳,以及舰艏、船舷侧视声纳阵列、鱼雷管、进排水口等系统。(本报资料照片)

江飞宇小档案曾走访过新加坡航展与珠海航展,虽热爱军事,但并不好战,「武器是工业艺术品,最美好的武器,就是不使用的模样」

由台湾自行制造的原型潜舰「海鲲」号(SS-711),在2月底由浮坞载运,移至高雄台船港区修船小坞,以进行后续组装与测试。这次的亮相,让各方得以一窥更多细节。

舰体前方有个明显的柱状物,那是拦截阵列(intercept array),是一种被动拦截声纳,用以拦截其他潜舰的主动声纳讯号,判定信号源的方位、范围和速度,也能检测自身潜舰的噪音情况。在拦截阵列之下,可隐约看到6个圆孔,那是6具533公厘鱼雷发射管,为海鲲号的主要武器系统。除了可发射Mk48重型鱼雷外,这些发射管也能发射UGM-84潜射鱼叉飞弹,也能暗中布设水雷。

而鱼雷管的下方,是舰艏的圆柱阵列声纳(Cylindrical Array Sonar ,CAS),也就是潜舰声纳感测器最主要的部分,地位有点像战机的雷达。再往后看,舰身上方较高的地方有3个不太明显的突出,那是被动测距声纳(Passive Ranging Sonar,PRS),再往下方则有相当大片的侧翼声纳阵列(Flank sonar array)。这些都是对潜舰两侧的侦测器,可以提高对环境的鉴定能力。

舰身侧面有个令人好奇的大缝隙,很明显,那是潜舰双壳层和单壳层的转换过渡带。事实上,这项特点也出现在海军现役的剑龙级潜舰身上,而剑龙级又源自于荷兰的剑鱼级(Zwaardvis-class submarine),显然是完全照抄。基本上,潜舰的前后段(声纳、鱼雷,与尾部的轮机段)采双壳层设计,至于人员所在的中段,则采用空间较大的单层压耐壳设计,是颇常见的布局。然而,后来问世的潜舰都会努力的修平单双壳过渡带,比如荷兰剑鱼级的后一代海象级(Walrus class),过渡带就修改的很不明显;也采用「双单双」设计的韩国孙元一级潜舰,过渡带就修的更不明显了。海鲲号在此处完全不做任何修饰,会增加船行阻力,也会产生额外的噪音。

类似的问题也反应在海鲲其他部分的工艺,比如侧翼声纳与舰身也有明显的缝隙,而且还很不工整,这也会造成额外的阻力。不过这些问题没有被特别责备,因为它的建造速度很快,现阶段是「先求有,再求好」。

至于海鲲号会不会安装绝气推进(AIP)系统?先前曾经传出过,但至今还没有出现相关报导。然而,比剑龙级略大的海鲲号可能还有预留空间,以供未来安装。目前主流AIP系统有3种,其一是带氧闭循环柴油机系统,也就是自行携带液化氧,供应柴油主机燃烧;其二是带氧闭循环史特林引擎,同样是自行携带液化氧,只是引擎改成构造更简单的外燃式引擎,其好处是更为安静,但坏处是推力较弱。其三是燃料电池电力系统,负极接上氢气就可以透过质子交换膜生电,副产品是水,没有废气排放的问题。台湾也有厂商在制作燃料电池,应该可以业界合作。

不管海鲲号是否安装AIP系统,它确定会先采用锂电池供电与蓄电,其蓄电能力将比老旧的铅酸电池来的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