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木耳固碳抗暖化 潜力可期

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台湾「海木耳」固碳率高,未来有望大规模养殖,成为台湾推动净零减碳的重要策略。(国立中山大学提供/袁庭尧高雄传真)

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院院长洪庆章(左一)团队,测试发现台湾海木耳固碳率每年每公顷可达30吨,是台北大安森林公园的2倍。(国立中山大学提供/袁庭尧高雄传真)

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台湾「海木耳」每年固碳率是台北大安森林公园的2倍之多,透过绿能技术克服海水温度过高、过滤废水等问题,未来有望大规模养殖,成为台湾推动净零减碳的重要策略,该成果也获国际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刊登。

研究团队表示,蓝碳包含海草、红树林与海藻等储存在沿近海域中的碳,测试原产于小琉球的红藻「海木耳」捕碳效率为每年每公顷30吨,若添加营养盐养殖,捕碳效率更可高达50吨。

海科院长洪庆章洪庆章表示,台湾海岸线种植面积有限,但管辖的海洋疆域约达18万平方公里,若大量养殖海藻固碳,潜力可期。团队透过太阳能绿电供应电能设置冷却系统,经由冷气传导至冷凝棒,克服高水温瓶颈,使海木耳在炎热的夏天可持续生长并固碳。

团队也仿照「鱼菜共生」理念,将海藻与鱼虾分池饲养,借由过滤系统抽取鱼虾养殖废水,注入海藻养殖池作为添加营养盐,不只缓解鱼虾排泄物造成的优养化问题,也成功提升海木耳固碳率。

洪庆章表示,海藻市价每公斤约200至300元,经济价值高,过去台湾水试所和渔民成功养殖海木耳和海洋龙须菜、海葡萄、红翎藻等大型海藻,但多作为食品、健康饮料、化妆品及饲料,大体积固碳之研究甚少,或多以小型缸养殖,鲜有研究单位运用大体积种植验证海藻固碳率。

海水养植的海木耳不仅可投入市场成为消费者美食、产品原料,卖相不佳的海木耳也具备显著的固碳能力,可投入海洋减碳,力抗全球暖化。

洪庆章强调,台湾年碳排2亿9000万吨,目前森林、海洋与湿地碳汇等之加总还不足以达到碳中和,海木耳有显著的固碳效果,未来碳权收益看俏,值得大力推广。团队去年12月起已在澎湖进行海上测试,今年将投入更多研究,从台湾现有的500种海藻中找到更多固碳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