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冻涨学费真能减轻经济弱势学生负担?(董馨梅)
教育部长期以「学杂费冻涨」作为保障弱势学生就学之手段,私校经济弱势学生所得到的资源依旧匮乏,这无法真正改善经济弱势学生就学困境。(本报系资料照)
近6年来提出调整大学学杂费申请之校数极少,107学年度有16校、108学年度有2校提出。107学年度只有2校获得同意,涨幅为2%,108学年度均未获同意。根据教育部公告的审议结果,未能获得同意的原因之一,在于助学计划指标查核机制与支用项目不明确。教育部对于调涨的学杂费主要用途,规范其一是协助弱势学生就学,这份坚持让大众看到政府对于提供经济弱势学生就学资源的决心,然弱势学生在就学时是否得到适切的协助?本文试从整体资源分配的角度探讨。
笔者以107学年度提出申请的调整学杂费的16校说明,根据「大专校院校务资讯公开平台」的资料,这16所学校获「弱势学生助学计划」(即家庭年所得低于70万以下、分为5级距提供补助)补助学生比率,某国立大学A校仅有2.204%,此校于当年度获得同意调涨学杂费;某私立科大B校高达10.6%,但未获同意调涨。再者,同年「高教深耕计划」补助金额中,获调涨学杂费的A校平均每生可得2.4万补助,未能调涨的B校每生仅0.6万元补助,国立A校多出私立B校3倍金额。
在「高教深耕计划」缘起中明确揭示,该计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维护学生平等受教权,二是强化国际竞争力,但是,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8成低收入户与中低收入户学生就读私立大专校院,却又得到更少的竞争型经费挹注,如前述达3倍的差距,实际上无法执行平等受教权的目标,长期以「学杂费冻涨」作为保障弱势学生就学之手段,私校经济弱势学生所得到的资源依旧匮乏,这无法真正改善经济弱势学生就学困境。
根据台师大许添明教授与笔者及商雅雯(2022)进行之研究,以一年「学杂费+每月最低生活费」,扣除政府提供各项就学补助额度,估算就学费用不足额度,结果发现目前就学协助措施,提供给低收入学生的就学资源是足额的,但私校生稍有不足;中低收入学生与弱助计划适用学生更是不足,即使申请就学贷款仍有缺口,必须仰赖长时间的打工赚取。
访谈结果发现,私校中低收入生每周必须校外打工平均24小时,私校弱助计划适用生需29小时。笔者发现,即使政府明列校内应有的工读措施,各校也因资源额度不同,实际提供的协助差距极大。在教育部「大专校院校务资讯公开平台」的资料中,笔者再次检视国立大学A校与私立科大B校,A校获弱势学生助学计划补助的学生有299人,该校依此计划规定提供生活助学金(即每月至多服务30小时、可获得6000元)780个名额;B校获该计划补助学生数达1108人,生活助学金仅提供40个名额。这实际情况也呼应许添明等人的研究结果:经济弱势学生就学费用所需之缺口大,又校内提供生活助学金名额根本不足,学生必须在校外长时间打工以补足就学缺口,牺牲的是年轻学子宝贵的学习权益。
近日某台大校长候选人也提出,透过学费分级制照顾清寒学生,笔者以为,政府对于经济弱势学生的照顾,诚意十足,想方设法地在对学校的补助中附加经济弱势学生权益的保障,但是冻涨学杂费并无法减轻经济弱势学生的就学负担,私校生须负担高于高校生1倍学杂费,又公、私校可获得的竞争型计划挹注差距甚大,私校经济弱势学生无法得到与公校生同等照顾,实为不公。
笔者建议,提高中低收入学生的补助,以及将弱势助学计划的学生补助提升到与中低收入生一样的法定补助,如此免于因各校资源差距导致学生在生活助学金等项目的补助有所不同,并且监督学校将学杂费收入能依学生数充分支付在提升教学品质,全体学生皆能受惠。
(作者为高中教师,教育学博士)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