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老後生活孤單沒伴…全齡居、養生村打造「家」的溫度感
住在长庚养生文化村的熊奶奶。 图/季相儒摄影
86岁的熊奶奶住在桃园龟山的长庚养生文化村快五年了,她是一名退休公务员。熊奶奶优雅从容,房内摆饰多来自旧家,照片也多是家人。她说,现在没有太多目标,就是希望能健康活到最后一天,不要给孩子增加负担,「我能照顾自己,也让子女安心过他们的日子」。
熊奶奶的子女每年都会回来看她,去年她也去美国和他们同住两个月,她说:「生活多想没用,如果老想过去的事,你就看不到前面。」她喜欢看书,每天都要在邻近樱花树林的阳台边看书,一看就是两个小时。
近年台湾新兴全龄居与养生村。 图/经济日报
养生村活动多
来到养生村,熊奶奶还学会了二胡和排舞,曾上台表演过很多次,现在她的腿力比起刚进养生村时还好,让她觉得很不错。她说: 「也奇怪,园区里住了快1,000人,如果平日不出去参加课程,不下楼用餐,居然看不到人!」
「我不想再一个人面对四面墙壁,我想过团体生活。」74岁未婚的潘老师也是养生村的住户。她58岁来参观,当下决定以后就要住这里。两年后,她满60岁入住资格时,便出租了内湖房子,搬进养生村迄今快13个年头了。
有趣的是,潘老师刚入住时成天往外跑,又因自己开伙,没到餐厅用餐,其他住民根本见不到她。过一、两个月,还有住民以为她是访客,让她一时语塞。团体里的独居生活,潘老师过得精采,她散步、种菜,还学了不喜欢的钢琴。
她解释,曾看过专家报告,学自己最不喜欢的主题,可刺激脑力,这对完全不熟五线谱的潘老师来说,真是大挑战。不过,她练琴迄今超过十年,每周都可弹奏出一支修习过的曲目,录下来跟亲友分享。她还剪下了报纸上的一段标语:「我用我的方式努力」,用这句话自我勉励。
郊区的老牌养生村,让住民享有得天独厚的开阔视野,这几年,都会区新长出枝枒的共生宅,则是善用生活机能,上演不一样的「全龄宅」实验。
65岁以上经济来源。 图/经济日报
实现青银共居
在台北市中山区的条通商圈,有一栋旧饭店改装的「幸福久久窝全龄宅」,由「幸福久久窝」及「无龄创意」公司向饭店承租,并担任包租代管业者服务租客。无龄创意执行长柳智升说,这里的特色是青银共居、以租养老,目前高龄租客的比例约三成。
柳智升观察,高龄租客多为附近的住户,「有些人是出租老家来支应租金,也有长辈将原宅让给子女居住,自己搬到这里,」久久窝是饭店改装,有电梯,还可提供垃圾代收,白天也有服务人员可协助处理生活事务,想找人聊天,一楼的咖啡馆就是绝佳的社交空间。
说话的同时,正好有位打扮入时的大姊快步走入大厅,原来她的母亲90几岁了,就住在楼上。她和另一位姊妹住在附近老家,不时会带饭菜过来。其实,老太太平常也能下楼到附近自助餐「包便当」,开朗的老太太总是说,下午四点趁着人少赶紧来,免得抢不赢其他人。
同样实践青银共居的另一家都会型养生村,则是知名捷运联开宅建商日胜生打造的乐陶居中和馆,它就坐落于同集团兴建的中和青年住宅其中一个楼层。老人家的住所有特别的出入管制,除此之外,一楼的大厅、公共设施,则是与社宅共用,不时可见年轻住户穿梭其中。
「老人家最需要的是『温度』,要很人性化,有家的感觉。」日胜生旗下、负责营运乐陶居的集顺生活科技康养处协理刘文琦提出他的观点。走在乐陶居,迎面而来的,除了住户,不时还有社工师、护理师穿梭而过,他们跟住户互动,也暗暗观察住户的各种隐性需求。
刘文琦说,乐陶居也欢迎家属或照顾者一同入住,「之前曾有三代同堂一起住进家庭房,五岁小孙子也搬进来。白天年轻人外出工作,我们照顾老人家,等于是提供一个『解方』,起码让年轻人很放心。」
台、日高龄社会比较。 图/经济日报
│更多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