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中线 过时的冷战思维

空军F-16战机监控共军轰六画面。(国防部提供)

近年来,大陆派遣机舰经过台湾周边海空域已渐成常态,而举凡有共军用机舰纵向通过台湾海峡,我方对其动态报导,莫不聚焦于共军的机舰是否越过了海峡中线。但是海峡中线的概念,其实是一种过时的冷战思维,已经难以作为台湾安全真正的屏障

心理战惯用手段

由于台湾海峡国际水道,而台湾与大陆各据海峡一方,大陆机舰自有权利在台湾海峡内航行,但为了尊重双方在海峡内所形成的默契,避免对方误判,引发不必要的纠纷,以致有所谓的「海峡中线」,做为区隔双方活动航行的抽象分界

基本上大多数的时间内,双方尚且遵循此一行为规范。然而,一旦一方打破这个默契,越过了海峡中线,就很容易被解读为向对方传达特定讯息。于是军用机舰越过海峡中线,便成为大陆向台湾实施心理战惯常使用的一种手段。

海峡中线由来已久,这是延续自国共内战军事对抗局面的一种产物。最早提出在台湾海峡具体的行动规范界线者,为1950年代的美国空军戴维斯准将,他在台北担任美国空军第13航空特遣队指挥官任上,划出了所谓的「戴维斯线」,大陆军机一旦越过该海峡中线,美军将视为有敌意得加以攻击。

该线同时也用来规范美国空军在台海空域的行动。当时美军对于涉入国共内战的局面戒慎恐惧,深恐被拖入与大陆的武装冲突中,酿成美中大战。故而美军严格规范飞行员,尽可能不飞进入接近大陆沿岸的海空域,以规避和大陆军机军舰接触的机会。

只是,用一条具体的座标线来规范进出本区域的海空机舰的活动,在1950年代时有其实质战术意涵。当时导引飞弹尚未普遍成为攻击手段,欲摧毁、歼灭对方的机舰,只有趋近至枪砲的有效射程以内始能达成,而这种接敌的距离通常都在视距范围内。因此欲规避不预期的接触,是有必要画出具体的限制范围。

然而,飞弹大规模运用于海空战之后,视距外精准打击成为作战的常规手段,接战的距离则进行了扩张,接战的时间则紧迫压缩。具有敌意的对方机舰,欲对我方构成威胁甚至进行实质的攻击行为,不必越过海峡中线即可办到。就军事而言,海峡中线确实已失去了旧有在战术上的意义。

今日随着现代海空战的形貌越趋先进,以台海周边的军事地理形势而言,战端一起,敌人进犯的路径已不再限于通过台湾海峡,台湾邻近的南北缘海都是共军接近与投射其火力的路径,台湾海峡并不是唯一的战区所在。

而以现代先进的海空作战系统的特性而言,台湾海峡狭促的空间反而限制了战力的发挥,因为现代尖端的远攻打击武器需要宽广的作战空间,以提供预警与发扬火力必要的前置空间。以这个面向而言,共军除非执行目标明确的军事行动,否则越过海峡中线反而使其处在不利的战术态势底下。

仅具政治意涵

因此,海峡中线现时仅具有政治上的意涵,已没有军事的实质作用。这样的政治意涵,却供给了大陆对我实施威慑与心理战的良好手段。国防部应该废止用海峡中线来作为评断大陆机舰动态意图作法,而以其作为是否能对我造成实质的威胁,来鉴别大陆机舰的行动性质,假如共军通过台海只是一般无害航行,即便越过了海峡中线亦无须大惊小怪,如此即可打破大陆屡用军机越过台海中线,频频对我实施恫吓的政治意图。(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