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末智行IPO被“喊停”,二线智驾企业困局难解
编辑导语:在自动驾驶这个宏大命题的叙事下,二线方案商们正苦苦支撑、艰难求变。显然,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近日,据媒体报道,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近期内部暂时叫停毫末智行的港股IPO。作为长城汽车内部孵化的智驾企业,毫末智行曾在2020年冲击过创业板,但不符合当年创业板规定加之IPO政策收紧,毫末智行只能暂缓IPO。
随后转战港股IPO,但从当年毫末智行始终未向港股提IPO来看,其上市计划并不顺利。对此,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对毫末智行赴港IPO计划进行否认,并称2025年仍会继续进行。
如今,IPO已经成为智能驾驶企业“救赎”。今年,多家相关企业都选择加快上市脚步。根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今年3月,纵目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从A股转战港股。8月,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黑芝麻(参数丨图片)智能登陆港交所;文远知行的IPO申请已正式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计划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地平线则通过中国证监会IPO备案,拿到了赴港上市的通行证,Momenta也已经已通过境外上市备案程序。
从整体市场来看,这些头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商是幸运的,能在大环境和资本市场热情消退之际赶上IPO的热潮,虽然曲折但仍有一线希望。
但相比之下,身处二线的智能驾驶方案提供商,日子并不好过。
资本市场热情消退
“今年智驾赛道已吸引不了资本热钱了,大家都在转战具身智能或大模型,自动驾驶彻底遇冷了。”有相关投资机构告诉中车网,接下来会是残酷的智能驾驶企业淘汰赛。
事实上,自动驾驶企业融不到钱已经早见端倪。
根据相关机构统计表明,2023年国内自动驾驶相关融资事件为67起,和2022相比少了59起,较2021年更是少了94起。从融资规模上看,2023年投融资规模为232亿元,同比缩减80%。
中车网查阅自动驾驶行业头部企业发现,几个一线供应商的融资基本定格在了2022年,在近两年内几乎没有新的资金进入。
而放在夹缝中生存的二线自动驾驶方案供应商身上,这一现状变得更加惨烈。
有自动驾驶行业资深人士告诉中车网:“一线方案商凭借技术实力暂且能够与主机厂说说话,加上前期融了许多钱,‘血比较厚’,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但二线自动驾驶方案商已经彻底与这场游戏断开连接,智能驾驶的融资case,都推不到上会那一步就会被否掉。”
另一位智能驾驶从业者告诉中车网:“融不到钱也赚不到钱,二线自动驾驶企业很多快被拖死。”
中车网了解到,除了资本市场热钱拿不到手以外,当下自动驾驶企业挣钱也越来越难。上述人士表示,当前主机厂给供应商的付款周期也越来越长,从以前的6个月,到6+3,再到6+n,账期极长。“而这个n很难界定,有时靠关系,有时看供应商与主机厂的合作地位。”
“以前大家能赚七八千,现在只能赚两三千,往后可能更低,头部供应商的日子尚且如此难过,腰部尾部的厂商连饭碗都被砸了。”
二线智驾方案商垂死挣扎
除了没有资金的支持,当下内卷、同质化严重以及汽车行业价格战都成为了可以“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曾经热闹非凡的L4赛道,商业化进展都难言乐观。在自动驾驶的故事魅力逐渐消退后,原本押注跨越式自动驾驶的初创公司,转身奔赴L2+、L2++的赛道。
这意味着,大部分竞争者,方向相同,方案相似,且核心竞争力也日渐趋同。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整车厂自己有L2++业务,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也有,独立的第三方智驾公司,一面承受着整车厂的价格焦虑,一面承担着高昂的成本压力,资金和研发都经历现实的拷打。
无以为继,成为二线智驾方案商的“共识”。
其次,汽车行业的“畸形”价格战也波及到了自动驾驶企业。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曾呼吁,很多车企客户提出降价要求,甚至有的说“你不答应,我们就不付款”,很多是不合理的行业现象。
在畸形的竞争下,所有玩家不得不卷入价格旋涡,接受被整车厂“压榨”的现实。那些前几年融资充足、手里多个定点与量产的头部智驾公司,可以撑到IPO,寻找新的资金渠道,但那些现金流本就紧张、又不得不走“极致性价比”路线的二线玩家,现状并不乐观。
但实际上,从自动驾驶的高光时刻到现在无人问津,也仅仅只过了三年。从自动驾驶前几年是一众创业公司的百米冲刺,现在则是巨头分裂、割据争霸的持久战。
在自动驾驶这个宏大命题的叙事下,二线方案商们正苦苦支撑、艰难求变。显然,留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