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阿塞德政權垮台 專家分析:北京中東戰略受挫

叙利亚大马士革10日街道车潮。 路透

叙利亚总统阿塞德(Bashar al-Assad)遭推翻逃亡,中国问题专家邓聿文表示,北京和阿塞德政权的紧密关系让北京扩张在中东影响力的战略努力将暂时受到抑制。

叙利亚自2011年以来历经内战,反抗军沙姆解放组织7日抵达大马士革,从阿塞德手中夺下权力,阿塞德家族50年铁腕统治走入终点。

美国之音中文网9日刊发邓聿文的分析文章指出,由于北京和阿塞德政权的紧密关系,后者的被推翻让北京扩张在中东影响力的战略努力将暂时受到抑制,包括北京最在乎的「一带一路」项目。

文章说,阿塞德在北京口中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阿塞德去年9月对中国进行了近20年来的首访,并出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央视还做了专访。

双方签署的联合声明称,「两国元首高度评价中叙传统友谊,一致认为中叙是信义之交、患难之交,一致同意中叙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推进各领域友好合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邓聿文分析,北京厚待阿塞德一方面或许是出于同为专制统治者的「惺惺相惜」或「同病相怜」,更重要的是北京对于中东战略的需求考量。

这位专家表示,北京的中东战略简单说就是要扩张中国在中东的战略影响力,拓展中国在中东的国家利益,增强中国在中东的战略存在,使中国成为中东的一个重要玩家。

他指出,中东传统上是美苏(俄)的势力范围,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俄罗斯的力量则有所萎缩,但这种情况近年发生变化,中国凭借经济的崛起开始更多地介入中东事务,尤其俄乌战争提供了北京更多进入中东的机会。

北京影响中东的手段和工具主要是经济,透过经济来影响中东的地缘政治,除了是中东石油的大买主,近年来也借助强大的基建能力将「一带一路」拓展到中东,倾销过剩产能,让中东经济深度依赖中国。

在中东地缘政治方面,北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2023年斡旋沙乌地阿拉伯与伊朗这对宿敌复交;二是调解巴勒斯坦内部各派别的矛盾和分歧,在今年7月签署「北京宣言」。

邓聿文分析,北京试图透过这两件事在中东和全球建立和平缔造者的形象,尤其以哈战争后北京响应中东和阿拉伯国家的要求力挺巴勒斯坦、反对以色列,借此凸显站在中东和阿拉伯国家一边的立场,这些动作确实达到一定效果,为中国赢得中东和阿拉伯国家的好感。

在政治上支持阿塞德政权的同时,北京虽然也想将「一带一路」延申到叙利亚,但对叙国的投资还是相对谨慎。

文章说,中国企业过去几年对叙利亚的投资以及与叙国的经贸关系处于增长中,北京承诺的投资规模达百亿美元,但由于中国经济衰退使得企业削减对外投资,因此实际对叙利亚的投资很可能大幅缩水;此外,中企也必须考虑在叙国投资的风险,以规避政局不稳的投资风险。

邓聿文表示,阿塞德政权垮台对中国究竟是好是坏目前难以准确评估,但根本上取决于叙国政局的走势。未来一段时间,叙利亚若是局势动荡、冲突升级,外部势力干预导致情势复杂化,沦为大国博弈的战场,无疑不利北京在中东的战略野心以及「一带一路」项目在中东的推进。

即使叙利亚局势能在短期内稳定,由于俄罗斯、特别是伊朗的影响力进一步被压缩,而中国在中东影响力的扩展又是靠着以伊朗为支点的中东内部政治和解进程来推进,因此伊朗影响力的削弱也会连带弱化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导致北京的中东战略至少短期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