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毓灵代表:几代考古学家不懈努力揭示了东亚青铜文明样貌

3月5日上午8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举行,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接受采访。

会上有媒体提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站副站长何毓灵,这一段时间殷墟的考古成果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殷墟考古的一线工作者,每天与甲骨文、青铜器打交道,在文物保护上有什么特别的感触?

何毓灵表示,殷墟是甲骨文的故乡,甲骨文是目前所知的最早文字系统。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文字,是当下中华儿女共同的血脉,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维系。

“2000年底,我在前辈的带领下,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和大雪,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高等级贵族墓。当我们用冻僵的双手拿着工具,清理了一件十分精美的青铜牛尊,大家都惊呼不已,为什么?因为这是目前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个牛形的青铜容器。”何毓灵说,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考古团队揭示了3000多年前不为人知的一个谜团。青铜器铭文表明这个墓主是亚长,科技检测表明亚长是男性,年龄35岁左右,身高1.7米,随葬的7件象征着军权的铜钺和大量兵器表明,他生前可能是一名军事家。在亚长的骨骼上检出严重的砍伤,表明他曾英勇作战。

何毓灵表示,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近百年几代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揭示了东亚地区高度发达青铜文明的样貌。新时代以来,他和同事取得了多项考古发现,发现数辆马车可以并行的大道,发现了风光秀丽的大型池院,发现了可以铸造青铜器,像司母戊鼎或者后母戊鼎的青铜做法,这些发现和研究都把殷墟的发现和研究推向新高度。8天前,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建成开放,馆内展出了近4000件文物,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系统展现了3000多年前青铜文明的样貌。馆内设有“亚长”墓专题厅,用577件文物透物见人,把亚长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憨态可掬、呆萌可爱的亚长牛尊正在展厅的C位,何毓灵欢迎大家到殷墟赴一场与商文明的千年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