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比IQ更為重要的事
洪兰
一个学生来跟我诉苦,他母亲意外发现他女朋友的妈妈是她同校但不同班的同学后,便反对他们交往。理由是女友妈妈是后段班的,智力测验分数低,不聪明,以后生的孩子会笨,会影响他们家后代子孙的前途。
我听了哑然失笑,我还以为社会多元化了以后,智力测验的迷思会消失,想不到还在作祟。其实,人的智商是一直不停在改变的,因为人的大脑是一直不停的在改变。智力测验分数与环境的关系比基因上的关系还多,更何况它并不能测出一个人真正的能力。
一九九七年,有位研究者偶然发现了一份一九三二年做的智力测验资料被遗忘在角落里,那时这群一九二一年出生、十一岁的八万九千名苏格兰亚伯丁(Aberdeen)孩子已经七十六岁了,他便决定去访问一下这些还活着的老人,看看他们事业和家庭的情形和智力测验的关系如何。
结果发现IQ分数低的人寿命较短,比较早发失智症,这跟后来研究的发现一致。这原因有可能是他们从事的工作比较劳力型的,收入低,当社经地位低时,营养和健康可能顾不上,就像非洲人的平均寿命比欧洲人低一样;加上他们可能没钱,没时间去从事比较复杂的高认知心智活动,或是学习乐器(学习乐器可以增加听觉皮质分辨声音的敏感度,音乐家在吵杂的环境中,听的比非音乐家清楚),所以失智的情形比较多。
不过这群孩子都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很多男性战死沙场,女性走出家庭,进入工厂替代男性工作,这个不可预见的事件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一个小小的智力测验又怎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呢?何况智力测验被很多人认为是「科学上的种族主义」(scientific racism),因为它的分数跟文化背景和文化刺激有关。尤其智力测验测的多半是学校教的,所谓「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即要背的东西。但到现代,背的能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有电脑可以代劳了。因此专门测试记忆内容的测验已经不符合现代的需求了。其实我们都知道廿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早就转到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上,我们实在不应该再迷信智商了。
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上,创新,合作,竞争,直觉与好奇心都比IQ更为重要。爱因斯坦从未做过智力测验,但没有人怀疑他不是天才。他常说「好奇心和直觉是科学研究成功的核心」。
一个人会成功不是因为他有多聪明而是他能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训,对知识有没有好奇心,能不能洞悉复杂的现象和相不相信自己直觉的推理。在现代,EQ比IQ重要,有动机比有能力重要,而这些都不是智力测验可以测量的出来的。
二○○○年诺贝尔奖得主James Heckman曾做了一个一万七千名婴儿长达卅八年的大型追踪研究,最后发现人生是否幸福圆满不在于这个人有多聪明,学业成绩有多好,而在于他的品格是否端正、有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这些七十六岁的老人在被问到他们当年做这个智力测验的情境时,都笑着说早就忘的一干二净了,他们忘记了学习的内容和老师的体罚,但是都记得当年朝夕相处的情谊。这,才是人生活的重点。
(作者为台北医学大学、中央大学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