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奇昌专栏》从美中战略对话看两岸交流
中美两国持续恢复有效的军事沟通。(达志影像)
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日前的首次辩论充斥各种纷歧意见,少数的共同点即是对中国强硬的态度。民主党的贺锦丽说要确保美国赢得21世纪的竞争,共和党的川普则强调要用贸易战对付中国在美国市场的恶意竞争;虽然两人在思考与手段上有所差异,但两党皆有共识,中国仍是美国未来十年地缘政治的战略竞争对手。
美国两党竞争对中强硬的选举策略时,不意味着让美中对抗走向不可避免的冲突。8月底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应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王毅的邀请,到北京再次进行高层战略沟通。会议内容看似了无新意,有批评者认为没有对话只是各说各话;然而苏利文却会见了中共军队二把手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这是自2018年美国国防部长马提斯会见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以来的第一次,显示两国持续恢复有效的军事沟通。
今年2月苏利文演讲时指出,与中国竞争不一定会导致冲突、对抗或新冷战,美国会一面推动自己与盟友的利益与价值观,一面负责地管理竞争,「在我们的利益需要时,美国与竞争对手对话、甚至合作已有几十年的经验。」
回溯冷战时与强权苏联的对话经验,美国不计较对抗形式,愿意主动展开缓和政策。担任总统前,尼克森是著名的反共主义者,却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强调,「经过一段时期的对抗之后,我们正进入一个谈判的时代」、「沟通管道将是开放的」、「我们不能指望让每个人都成为我们的朋友,但我们可以试着不让任何人成为我们的敌人。」
尼克森采用国安顾问季辛吉「既要威慑又要共存,既要遏制又要努力缓和」的外交战略,扭转冷战节节高升的紧张关系;即便缓和政策遭反对的鹰派批评仅换取短暂且无效的和平,但已向世界展现美苏在核武议题上负责的管控,也向遥远的和平迈出第一步。从1969年尼克森宣告以谈判代替对抗,到1991年苏联解体,20年来经历越战、军备竞赛的美国,很清楚如何透过对话与谈判的途径来避免冲突对抗的升温。
从季辛吉的缓和政策来看苏利文的密集外交,华盛顿的去风险战略并不代表单方面地讨好中国,也不期待北京做出改变的决断,而是要在相互依存、利益镶嵌的竞争下,确保美国与盟友甚至全世界能朝向自由、繁荣与安全稳定发展。
竞争经验显示,对话和沟通仍是管理冲突风险的关键工具,即便老生常谈也是累积信任的过程;纵使军事、贸易战、科技战等无数次的谈判未取得具体成果,诚如苏利文所言:「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实际上能够坐在桌子对面,能够听到对方对关键问题的看法,对方能够听到我们对问题的看法。」
美中关系的格局无法全然套用在两岸关系,美中对话经验也不必然适用两岸互动,毕竟两岸综合实力并不对等;但美中有战略的竞争,两岸也有各自的赛局对策。随着美中关系的和缓,北京虽仍对台湾持续施压,但并未拒绝对话的可能性。正如赖清德总统所言,透过稳定而有原则的应对,台湾也可在不对称的情势下扮演关键的角色,厚植各项实力达到和平的目标。
两岸虽无法处理政治上的分歧,但都有各自内政现实的需要,只要能开启双方健康有序的对话与交流,即能在特定领域找到共同利益,形塑解决问题的可能与空间,进而合作。今年金门渔船事件的和平落幕,便是两岸在务实层面寻找解决方案的例子。在缺乏正式政治互动的情况下,两岸仍然可以通过技术性对话来处理具体课题,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作者为前海基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