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大地干旱 南水北调解渴

2018年3月31日,河南淅川航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大坝。(中新社

2013年11月6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青兰高速连接线交叉工程,工人们铺设钢筋。(新华社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图为北京大宁调压池。 (新华社)

2014年1月30日除夕夜,工人们在南水北调工程现场吃盒饭过年。(新华社)

炎炎夏日,千百年来华北大地缺水的问题解决了。在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北拒马河暗渠,南水在阳光照耀下更显清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输水已超过200亿立方公尺。沿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省市百姓在水安全、水生态和水环境方面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今年2月15日上午,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的惠南庄泵站大陆最大的单级双吸离心泵正在向北京输水。惠南庄泵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上唯一的一座大型加压泵站,正如人体的心脏,为千里水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截至目前,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5300多万人已喝上甘甜的南水,500多万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

北京用水 南水占73%

从更细的角度来看,河南受水区37个市县全部通水,郑州中心城区自来水八成以上为南水,河北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主城区的南水供水量占75%以上,沧州达到100%。南水占北京主城区自来水供水量的73%,密云水库蓄水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25亿立方公尺;天津市14个区居民全部喝上南水,南水成为新的供水生命线

喝好水直接关系百姓的幸福感。监测显示,通水以来,中线水源区水质总体好转,输水水质保持在优于Ⅱ类,其中I类水质断面比例占82%以上。北京市自来水硬度明显下降,公众普遍感到水碱减少,饮水口感更好了。

干涸滹沱河 重现生机

在河北滹沱河畔的冀之光广场附近流水潺潺,不时有水鸟飞过,很难想像这里曾是四季无水、到处垃圾。如今,干涸了几十年的滹沱河重现生机,是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水的一个缩影。中线一期工程连续两年利用汛期弃水向受水区30条河流实施生态补水,至今年2月已累计补水8.65亿立方公尺。自2018年9月开始,水利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地下水回补试点。生态补水使河湖水量增加、水质提升。

南水北调除了有「量」,更兼具「质」。监测显示,天津市中心城区4个河道断面水质改善到Ⅱ类至Ⅲ类;河北省白洋淀监测断面入淀水质提升为Ⅱ类;河南郑州市补水河道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北京城区新增550公顷水面,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黄淮平原 地下水位

除了补水,工程通水以来,通过限制地下水开采、直接补水、置换挤占的环境用水等措施,遏制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的趋势。据监测,截至2018年5月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与上年同期相比回升了0.91公尺;天津市地下水位38%有所上升,54%基本保持稳定;河北省深层地下水位由每年下降0.45公尺转为上升0.52公尺;河南省受水区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95公尺。

为了应对极寒天气,南水北调中线建管局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制定冰期输水调度方案,保持总干渠高水位运行,一旦形成冰盖,就实施小流量输水,并加强对水温、流速和流量的观测,加强工程巡查巡视;此外,还在全线增加28条拦冰索、拦冰桶,在重要的控制闸前安装扰冰装置,增加应急抢险车等。在经历了2016年的极端天气后,有关部门在冰期输水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经验。

南水北调不但是历史的大工程,更是大陆建政以来民生的大工程,持续对受灌地区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小灵通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将长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大陆南涝北旱,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目的是促进大陆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路线,总投资额5000亿元人民币。自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至今,南水北调东、中线已全面通水4年。(李锌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