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吗?这次陈凯歌来了:一颗糖引发的战争

国庆档的电影里,《志愿军:存亡之战》无疑是最大赢家。

电影除了赢得高票房外,还带火了片尾的一颗糖。

在影片最后,当营地打剩一个人时,朱一龙饰演的主角李想,拿出一张糖纸舔了一下。

这张糖纸里,曾包裹着那颗,他自己舍不得吃,后来给了妹妹吃的糖。

可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已是兵尽弹绝的时刻,主角拿出一张糖纸舔,不禁让人有点出戏。

还记得陈凯歌2005年时执导的大片《无极》吗?当时有人评论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而那时的馒头,就像这时的糖纸。把大场面和小事物关联起来,不免让宏伟战争缩小了格局。

其实除了这颗糖,电影里还有一些需要斟酌的地方,以下从几个方面讲讲:

电影的主题

《志愿军》第二部主要讲抗美援朝战争中,第五次战役里的志愿军存亡战:铁原阻击战,我军以2.5万兵力,对抗敌人的5万大军,奋战10多天后成功守住铁原,粉碎了敌军的大计。

《志愿军》系列是抗美援朝的战争大片,难免要和同题材的《长津湖》对比一下。

《长津湖》里贯穿电影主线的是,“钢铁七连”的爱国情和兄弟情。而《志愿军》第二部里,贯穿始终的是,李默尹和儿子李想、女儿李晓,那一家三口的温情。

本来从“家庭情”上升到“家国情”,以小见大的手法也没错。

这颗糖从彭德怀总司令的手里,递到参谋长李默尹的手里,然后传给了他的儿子李想,最后给到了女儿李晓。

也许导演想表达的是,星星之火的传递,也是一家人的温馨暖意。

但问题是,用一颗糖来穿插这个主线,在电影里的几个片段,它都出现得不合时宜。

例如:彭德怀跟李默尹,讨论完战争事宜后,突然拿出一颗糖来;敌军突袭而来,炮火烽烟四起,李默尹突然交颗糖给儿子;全军整装待发,准备打仗了,李想突然喂糖给妹妹吃。

这颗糖与整个战争有点格格不入,导演铺垫的情感主线,让人有种生硬安插的煽情感觉。

而《长津湖》里的爱国情就不一样了,志愿军在风雪交加的严寒环境下,与美军的王牌部队激战。

那些冻成冰雕,炸成火人,粉身碎骨的战士,观众都看到了,爱国无需说出来。

而兄弟情与战友情,是保护队友与配合战斗,是牺牲自己与成全大局。有时想哭都来不及,何来温馨动人的家庭相聚,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热血,足以感动观众,无需刻意煽情。

但这也不能怪陈凯歌,对比一下《长津湖》的导演名单,除了陈凯歌,还有擅长拍动作片的林超贤,和擅长拍武侠片的徐克。

而《志愿军》系列的导演和编剧,都是陈凯歌自己。

少了林超贤和徐克的帮助,《志愿军》会少了点战斗动作的细节,也少了点宏伟大气的侠义。

这个从票房也可以验证,《长津湖》的票房接近58亿,而《志愿军》的票房大概10多亿。不过我觉得《志愿军》第二部,还是拍得比第一部好,文章后面我会再讲到。

电影的人物

关于主角李想、李晓和李默尹,刚才讲主题时已说过,就不再重复了。

不过有个点值得一提,虽然主线情感有点生硬,但朱一龙的精湛演技还是很感人。

当全营只剩下李想一个人时,他插好飘扬的红旗,将余下的炸弹都绑在身上,等着敌军来到同归于尽。

这时他跟总部说了人生最后一句话:“我们回不来了,你们继续前进。”

朱一龙那短短一句话的演绎,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在场的观众无不动容。

对比起来,片中的另一个男角色——孙醒,就相形失色了,然而他的戏份可能比李想的还多。

松骨峰一战几乎全军覆没,但孙醒却能幸存下来。他在受伤失忆状态下,连续击杀敌军狙击手,还来到63军当起副连长。

随后炸毁坦克,突袭水库,屡立奇功,几乎达到神化状态。

如果这是一部漫威电影里的英雄片,那是没问题。但这是一部史实战争片,其他角色都如此真实,你整一个超级无敌英雄出来,会不会觉得太突兀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个孙醒的饰演者,就是陈凯歌导演的亲儿子——陈飞宇。

想想也是,70多岁高龄的陈凯歌拍电影,是要开始为儿子铺后路了,还要选抗美援朝这种千古传诵的爱国题材,不怕儿子以后没人记起,陈凯歌这盘棋下得真高啊。

相对于孙醒这个神化的角色,反而其他小人物会更接地气。

有个小战士向武器专家吴本正反映,手雷超10米就扔不准,不过他们克服了。

可手雷杀伤范围20米,怎么克服?直到看见小战士牺牲才明白,原来是抵近攻击,用生命来换距离!

还有李晓用广播向美军喊话时,唱了《河边对口曲》里的“张老三”。

这首歌年代挺久远,恕我年轻很难共鸣。

但当战士们冲向敌军,每个人大声喊出自己家乡时,我还是挺感动的。

战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为的就是保住战场后方自己的家园,这才是家国情怀的表现。

电影的细节

彭德怀总司令曾说,这场铁原战役,每个人要像钉子一样,狠狠地钉在自己的阵地上。

而这个钉子战术,不是依靠63军里的一个营,就能完成得到的。

查询一下史实,当时63军的军长傅崇碧,手下189师的师长蔡长元提出,让志愿军们搭建几百个小阵地,每个阵地可能就20来人,但足以能让志愿军死守铁原10多天之久。

因为当时的美军统帅李奇微,他有个性格特点,每次打一场仗,都要将这里的阵地全部拔除,才会继续推进。

而蔡长元就是抓住了他这个性格特点。

我们虽然不可以打败你们,但让你们一个个拔除几百个小阵地,也足够你们打10几天。

正是这些志愿军们视死如归的钉子战术,才得以换来最后决定性的胜利。

因此这场胜仗绝对不是一个营的功劳,也不是一两个英雄就可以做到的。

而陈凯歌导演的个人英雄主义,却在电影里的情节中不断出现。

铁原战的最后关头,志愿军们接到任务,要利用水库的水涌出,来重创敌人的坦克军。

其实只要直接炸掉水库就好了,可是陈大导演,非要让志愿军们徒手去拧水库的闸门。

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松骨峰战役里,贪生怕死的杨传玉,这次用肉身抵住门,去挡敌人的子弹,以完成他个人的心理救赎——终于能为战争而牺牲了。

但这个是战争大片,应该尊重一下历史。查询史实可知,真实铁原战中,也是炸毁水库的。

话说回来,《志愿军:存亡之战》毕竟票房破了10亿,是国庆档期票房排名最高的电影,网上也有很多好评,我个人也觉得拍得比《志愿军》第一部好。

第一部《志愿军:雄兵出击》从抗美援朝的起因经过说起,跨度太大难以把控。电影较多的笔墨都放在文戏上,而核心的战争武戏被削弱了。

不过幸好最后那场松骨峰战役,还是把那种惊天动地,战火连天的悲壮热血给拍出来了。

难怪有观众看完说,直接就拍松骨峰战役好了,电影前面的铺垫都不用看。

结果陈凯歌真这么做了,第二部他主要聚焦铁原战,为这种有错就改点赞。

第一部他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役,但第二部跳过了第二三四次战役,直接拍第五次中的“铁原阻击战”,也许是《长津湖》已经拍了中间珠玉在前,也许是铁原战实在意义太大。

如果铁原失守,将会导致志愿军在战略上的全盘失败,因此称为“存亡之战”也不为过。也正是这场战争的胜利,才让敌军明白了中国人难以打败,只有谈判才能结束战争。

不同于第一部宏观的叙事手法,第二部更多的是微观的人物刻画。

它以一个家庭的父子兄妹切入,表达了浓烈的家园情怀,和细腻的个人情感。但可能因一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导致爱国情与战友情表达不足。

但总体来说,它还是瑕不掩瑜的。

以上阐述的几个方面,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或吹毛求疵,只是出于个人对电影大片的喜爱,才希望抗美援朝能拍得出彩。

真心期待,陈凯歌的《志愿军》三部曲,下一部更精彩!

看完《志愿军》系列其实挺感动的,尤其在国庆节日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这些英雄们用牺牲换来的。

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