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铁牛地锚 唐玄宗耗年产铁80%打造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朝阳初起,4只唐代铁牛静卧在黄河津渡遗址,虽然没有了肩负桥梁重任,但它们依然膘肥体壮,圆目似怒,竖耳倾听,一幅「沧桑未改牛脾气,进退还凭铁骨头」的气势

据《新华网》报导,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永济市区西18公里的蒲州古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遗址上出土的铁器群是唐开元12年(西元724年),唐玄宗李隆基全国之力,用800吨铁打造的牢固蒲津浮桥地锚,耗用了当时年产铁量的80%。

「虽然是盛唐时期,但全年产铁也就一千多吨,这雄心壮举不亚于现代的三峡工程。」蒲津渡遗址博物馆主任尉会萍说,之所以选用牛的造型是因为古人讲究阴阳互补,五行相克。「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镇水之宝。」

其实早在西元前541年春秋时期,黄河上就有了第一座大型的浮桥——山西蒲津桥。到隋唐时期,为了满足各地对山西铁、盐的需求,当时国库充盈的唐朝决定建8尊铁牛为地锚,改「竹缆连舟」为「铁缆连舟」。

于是就在黄河岸,全国的能工巧匠聚集一堂,为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此,威武的8尊铁牛在黄河岸开始了它们的「千年之恋」。

然而,历经战火洪水等的破坏,直到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铁牛于20世纪40年代湮灭在了泥土中。

从此,民间流传着有关黄河大铁牛的各种美丽传说。有人说铁牛牺牲了自己降服了水妖,有人说铁牛是上天派来的神牛,来去没有踪影。但永济市博物馆原馆长樊旺林却坚信铁牛的存在。

樊旺林一个人深入黄河滩涂探查、到民间走访,终于说服了当地政府在1988年开始探查铁牛。一年多后,流传于民间的传说终于得到了证实

「每个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铁人,个个身高体健,分别是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汉族人。」尉会萍说,目前出土的只有山西这边的铁牛,而曾在陜西那边的4只铁牛仍然埋在土里。尽管如此,出土的铁牛、铁人再加上铁山铁柱等约有350吨重,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铁器群。

然而,由于临近黄河,空气潮湿,地下渗水不断,导致出土后的铁牛等腐蚀严重,锈迹斑斑。

庆幸的是,文物部门对铁牛的保护非常重视,逐步实施了投资千万的「蒲津渡遗址文物重点保护工程」,研究铁牛的防腐技术。经过把铁牛及铁器群在发掘原址上提升12.2米,再对它们进行科学防腐处理后,2004年大铁牛终于又恢复了刚出土时的雄姿。

如今,蒲津渡遗址上已经建成了一座博物馆,在绿树掩映下,4尊唐代铁牛及铁器群坐落在3米高的平台上,游人可以亲手触摸。

考古专家刘永生说,「现在我们每隔一两年就往铁器身上涂抹一次缓蚀剂,基本能控制住腐蚀的问题。」

尉会萍指出,现在一年大概有20万人前来观看,游客们见了就会忍不住上前去摸摸,竟也起到了很好的防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