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歲月】李政達/比鄰而居的戀情
比邻而居的恋情。图/蔡侑玲
我与她相识于父母购地自建的工地上,这是父母胼手胝足辛苦大半辈子所攒下的第一栋房子,之后因天时地利人和具足,父母名下又续增其他房产,但都不如这栋起家厝的构建那般令人兴奋与充满期待。
那年我十七岁,而她十五岁,是情窦初开的年纪。这恋情开启于动工初时,父母敦睦近邻的拜访上,两个年岁相近的年轻人自然而然地走在一起,女孩爱笑腼腆善解人意的个性,深得家人的喜爱。
双方长辈都有结为儿女亲家的共识,促使年轻人的恋情进展得异常迅速,亲友们都看好这段感情终将开花结果。也因为来自外界的「认定」,让小儿女互许终身的承诺,转换为两个如同已走入婚姻家庭的制约与束缚,现实面的责任与义务提早浮现。毕竟我们都还太年轻,许多事得依循长辈的「幕后指导」。
对父亲急躁暴烈的性格,女孩的温言软语恰好起了安抚作用,无形中也弥补母亲未生养女儿的遗憾。因此父母总爱在茶余饭后唤来女孩,自得于有女(媳)承欢膝下的喜悦中。碰巧若有宾客来访,殷勤嘴甜的女孩总让来客有识大体、聪慧伶俐之感,面子十足的父母也逢人便介绍:「这阮媳妇啦!」如此虽满足父母的献宝心态,却也造成女友尴尬和其家人的困扰。老旧社区三姑六婆的闲言闲语,自是难以避免。
因为车祸不良于行让男同事接送,因为追求者众门前有人站岗……消息传到负笈北上的我耳中当然心急如焚,但在没有手机的年代,远距离的恋情又岂是鱼雁往返情长纸短可以解释清楚的。
那一年农历年后的元宵节是母亲的生日,女友却以欠缺说服力的借口刻意缺席。面对祝贺亲友善意的询问,我不知如何回应,只能怅然背上行囊提早返校,而这也成为压垮我们这段恋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比邻而居却未蒙近在咫尺之利,反倒因未能留给彼此一点空间而横生龃龉猜忌,让获得众人祝福的恋情,走到无疾而终。
多年后我们也都各自婚嫁,她的父母相继过世后,隔邻已人去楼空,闲置多时。年逾耳顺,某晚年少情景忽清晰入梦,辗转反侧起而写下此文,追忆半世纪前一段难忘的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