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句逗中革命、压迫中青春《里斯本夜车》

素朴勋

小说作者帕斯卡梅西耶本名彼得毕里。1944年出生于瑞士伯恩,目前是柏林自由大学的哲学教授,除教授身分之外,也是位小说家。 2004年问世的第三部小说《里斯本夜车》(Nachtzug nach Lissabon),被翻译成十五国语言,全球销量迄今超过200万册。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之后,《里斯本夜车》经由片商诠释,描绘成文学电影。但因其内含威权时期白色恐怖下之爱情故事描绘,不如说,这是威权葡萄牙时期的革命爱情故事,由推理、悬疑的方式被诉说。

妻子说我很无聊

其哲学与自我辩证的主人翁 Raimund (由Jeremy Irons 饰演),根本就是作者完美投射。故事中,Raimund 担任教师的生活一成不变,却在雨中相遇桥面红衣女子,更如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经典之作奇遇》(L'avventura ,1960) ,关键女子在最初就缺席,但却串起故事整体悬念。隐身在电影中的哲学辩证,除了在「生存」中求温饱(如原本在瑞士的工作即将不保,人却在葡萄牙游荡解谜),抱怨前妻的不解风情之外,更对新情人提出哲学卖弄:「如果今天耶稣不是死在十字架上,而是用断头台处刑,那我们今天的教堂崇拜形象,将会是一座座断头台。」

威权之鬼不可回避述说

《里斯本夜车》中的历史背景,正是葡萄牙的「康乃馨革命」,虽然自笔者离开学校之后,对于欧史早就不理睬。根据维基百科:「与普通暴力革命相对比,葡萄牙的康乃馨革命者采用和平方式来达成目标,而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获得成功。为纪念此日,葡萄牙把4月25日定为自由日。」

当然,葡萄牙彼役也是第三波民主化中重要的关键运动,并深深影响世界局势。反思之下,台湾有多少关于戒严时期悲歌,有多少的党外爱情故事,却没有被认真诉说,至少不是以悲情的方式。总有一天,我们也将要重新说关于我们的,那段关于民主化阵痛的爱情故事,在压迫中、在铁丝网前,在被逼供中开出来的花,不管是什么颜色,都值得。我们可以有更多纪录片如《牵阮的手》,更多剧情电影如《女朋友男朋友》,要更多并正视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英国文弱老生杰瑞米艾朗

《里斯本夜车》采以现代探查过去的观点,由红衣女子悬疑开场,让威权时期的鬼魂以及抗争时期的感情纠葛,全部重新由旧橱窗里搬出来,以推理般抽丝剥茧的方式。而由《萝莉塔》、《烈火情人》男主担任的杰瑞米艾朗(Jeremy Irons),诠释文弱的单身男老师,那忧郁的眼神,在哲学与文学中迷失,合理又疯狂。

因为在《萝莉塔》既为鳏夫,又悖德的恋上小女孩童,又在《烈火情人》中狂恋儿子老婆(茱丽叶毕诺许),歧爱的快感扭曲仿佛可以吞噬眼神。

然而映后的反思,却比他的眼神来得强烈。台湾威权时期的抗争故事,甚至其中的爱情,在至今虽然民主,主流却不愿意面对的那个部分,通常被避免诉说,被回避谈论,所以,铁丝网总是开不出花。但是这个反思浮现上来的时候,《里斯本夜车》提醒了笔者想像中的片段是在党国的眼下恋爱,也提醒了笔者想像中的旋律,是轮转又压抑的台语声调

●作者素朴勋,影评、文字工作者部落格http://geotian.pixnet.net/blog。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您的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