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变为“适度宽松”释放什么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
前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值得关注的是,自2011年以来,过去的14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基调一直是“稳健”。
上一次“适度宽松”是2009—2010年
回顾过去30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货币政策基调由紧到松依次可划分为“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宽松”和“宽松”等区间。
公开信息显示,我国货币政策基调在1997—2006年是“稳健”;2007—2008年是“适度从紧”;2009—2010年是“适度宽松”;2011—2024年一直是“稳健”。2011年以来,我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已长达14年之久。
据了解,2008年11月28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快速复苏。2009年7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0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宣布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以应对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的局面。
当前国际国内的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适度宽松”是仅次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2011年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动摇。当前,国际国内的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欧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转向“适度宽松”,意味着货币政策正在转向。
在董希淼看来,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多次降准、降息措施力度大、速度快,特别是1年期LPR从3.45%降至3.10%,下降3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从4.20%降至3.60%,下降60个基点,降幅均为历年最大。实际上,今年的货币政策已经是适度宽松。
“表述一改,做法全改。”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我国正在进入新一轮政策刺激周期当中。市场对经济刺激政策早有预期。从内部看,未来防通缩将是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从外部看,外部环境有较大不确定性,要未雨绸缪,而经济繁荣是抵抗外部风险的底气。
转向“适度宽松”条件已成熟
“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当前推行真正意义上‘适度宽松’基调的货币政策条件已经成熟。”连平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介于“稳健”和“宽松”之间,在当前情况下实施具有三点积极意义:第一,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更加积极进取,可以匹配总量、价格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更大力度的运用空间,向市场注入充足的流动性,并推动实际利率显著走低。第二,相比“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要相对更为审慎。由于宽松力度相对适度,因而可以避免导致“大水漫灌”和严重通胀等后遗症。第三,与名为“稳健”但实际偏松的货币政策基调相比,能够向市场发出更加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使得市场各方更好地领会政策的宽松意图,并对后续政策形成一致性积极预期,增强对于经济复苏向好的信心。
未来降准降息都有空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味着明年很可能还会进一步降准降息。
“但货币政策的作用终究是‘有效但有限’。”董希淼表示,无论是扩大有效需求还是防范化解风险,还需要以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采取更多有效有力的措施,而不只是寄希望于货币信贷政策。2025年,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应加快、加大调整优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发挥好政策集成效应,努力促进经济恢复回升,从根本上稳定经营主体信心、激发市场有效需求。
文/本报记者程婕
供图/视觉中国
统筹/池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