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诺奖后共同拒绝回国,李政道更早入美籍,为何只有杨振宁被骂?

判断一个人是否强大,万贯的家产和响亮的名气并不能说明一切,而真正的本领是藏在背后的坚实基础,这种坚实的基础即使长时间不被世人称赞,但也总有厚积薄发的一天。

修内而成就的外在是最强大的,低调不仅是一种隐忍,更是一种智慧,是一个人的最了不起的才华,是包装强者的最佳衣裳。

虽然回顾一生只有寥寥无几的枯燥事迹,但正是这些单调的故事,才构成了世人称赞的模样,脚踏实地的过好自己的生活,谦虚谨慎的留下每一个印记,世人又怎么会去投出责备的言语?

1956年四五月份,杨振宁和李政道因为一场下午茶时的争辩,决定一起合作完成宇称不守恒的研究工作。一个月的友好竞争合作之下,由李政道执笔,《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这篇文章正式问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1957年,两人就同时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了荣辱与共的朋友。

但是所有的事情,都会被"利"破坏,李政道和杨振宁之间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获诺奖后,两人共同拒绝回国,事后的连环反应更是激烈,杨振宁被国人谩骂,李政道却低调的仿佛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

拒绝回国

在科学的领域里,国界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存在,鲜明的国家区别让国籍成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都是属于自己的国家的,严格保密的科研成果是绝不可能随意泄露给别的国家的学者,而李政道和杨振宁在学有所成之后却共同选择了拒绝回到中国,留在了美国,将自己的科研成果都贡献给了美国。

基于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即使是再伟大的科学家都免不了被国人谩骂,李政道和杨振宁自然是躲不了,然而李政道比杨振宁更早入美籍,却为何只有杨振宁被骂?

1945年和194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先后前往美国学习,去接触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世界,学有所成之后,为了能够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发展,两人一起拒绝回国,并将中国籍换成了美国籍。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李政道比杨振宁要更早加入美国国籍,但是却并未因此遭受和杨振宁等同或者是超过他的谩骂。

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不久之后,李政道就拒绝回到中国,选择了留在美国,而杨振宁却是在1964年才加入的美国国籍,正式成为了一名美国公民,而为啥国人只骂杨振宁呢?

同样是拒绝回国,如果说李政道是低调的完成了一切流程,那么杨振宁就是高调得不能再高调了。

"拒绝"一词听起来本就有些不近人情,而与李政道悄悄地改成美国国籍相比,杨振宁先后三次拒绝自己父亲的苦苦劝说,执意留美,着实是更加无情,甚至还引得其父亲杨武之破口大骂"不忠不孝"。

在那个孝义和爱国当先的时代,杨振宁无疑是触犯了双重禁忌,自然是逃不了国人的谩骂和诋毁了,而他本人却也是对此毫不在意,在美国的生活也是随心所欲,从不低调收敛,甚至和搭档李政道也产生了至今都没有修补的矛盾。

杨李之序

在1957年获奖的那一篇物理学文章之中,李政道的姓名本该按照国际惯例(署名按照姓氏字母先后顺序排列)排在杨振宁前面,但是在最终的成文之中,杨振宁却写在第一个。

不是李政道不在意名字的先后顺序,而是当时获奖的喜悦和杨振宁原配杜致礼的劝说,让他不得不同意了杨振宁的想法,没有多想就这样决定了。而事后,李政道便再没有和杨振宁一起合作过实验,两人的关系也开始慢慢冷却……

其实当年的论文题目是李政道想出来的,所以李政道本该写在前面的名字却排在了后面,自然是有很多义愤填膺的人们为他鸣不平的,也就导致了杨振宁在科学界的名声其实并不是很好,在加上他本人在科学领域留给别人的印象,也使他的形象大打折扣。

与杨振宁不同,李政道除了研究物理学方面的理论,还会在费米实验室做物理学的实验,也就是说李政道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家,而杨振宁却是出了名的"实验臭手"。

在杨振宁的科学领域,他主要还是撰写科学的理论文章,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因此在美国的物理界甚至还传出了"杨振宁不会做实验,是实验物理学的幸运,也是理论物理学的幸运"的说法,庆幸他没有在实验物理学的领域造成不可避免的失误,也庆幸他将自己的理论研究天赋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拥有短板的人终究是不会获得全方面的称赞的,更何况杨振宁还是个行事高调的人,正所谓"树大招风"是一点儿也不假的,越是站在高处,越容易被世人挑刺,更别说是那些能够在茶余饭后闲聊的八卦了。

年轻妻子

科学家在大众的眼中,普遍是一个刻板又严谨的形象,但是杨振宁却在2004年彻底颠覆了这样的古板思想,娶了整整小了自己54岁的妻子翁帆,并且高调地在公众面前曝光恩爱,一时之间,这样的续弦打破了中国人婚配年龄差的记录,甚至扬名海外。

私生活的不同寻常让杨振宁的舆论度完全碾压了李政道,而且李政道在中美关系解冻之后便立即回到了中国,在学术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将自己所有的心血都奉献给了中国的科学事业,直到自己生病不得不回到美国哥伦比亚修养。

而热度一直不减的杨振宁不仅常在清华大学开《周易》讲座,还坚决的反对中国建大型对撞机。

这两件事情让他总是走在八卦媒体评论的风口浪尖。而在八卦媒体的领地里,言辞本就是激烈而又汹涌的,只骂杨振宁的现象也自然是不足为奇的。

这是一种缺少顾虑的高调,更是一种不圆滑的表现,这样的表现足以让人陷入舆论的打击旋涡,久久不能脱身,若不是拥有极强的心理状态,甚至根本脱不了身。

而若是将自己放在低调、圆滑的角度之上处世,少一些充满争议的事件公开,自然也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担忧,觅得一片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