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崇拜:古装影视那些肤浅的模仿,为何总能获得追捧?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前几天和同事聊八卦的时候,忽然想到了那几则八卦都很符合一个词——货物崇拜。
“货物崇拜”算是不怎么正式的人类学词汇,源自于人们观察到的与世隔绝的土著人将外来先进科技物品当作神祇般崇拜的行为。如果仅是如此,大约就是个将外星人当作神仙膜拜的地球本土版本而已。真正使“货物崇拜”引人深思的是,当这些先进世界的欧美船只、飞机离开这些与世隔绝的岛屿时,土著人开始仿制这些产品,并发展出一套模仿的仪式,比如用木头仿造电塔、用火把点亮跑道,希冀通过这些仪式重新将“货物”召回。
所以,“货物崇拜”也常常用来指肤浅地理解、拙劣地模仿外部表层,而不了解其实质的行为。其结果更是可想而知,“当人们没有真正理解他们所做的事情时,不太可能得到他们所寻求的结果”。类似的现象发生在很多地方,比如成功学大行其道的时候,人们热衷于阅读名人传记,模仿成功人士的行为和经历,以期望获得类似的财富和威望;又比如互联网造就一个个巨头的时候,许多科技创业公司也热衷于模仿巨头们的取名方式、网络用语习惯,仿佛这样也能获得同样的爆发式成功。
这个问题放在影视创作上同样如此,尤其在这个古代背景(包括历史、架空、仙魔等)都非常需要文化背书的时候。因为创作者和宣传者都十分强调自己是非常符合历史的,至少也得是碎片式与某件文物、某项非遗发生过正向联系的,但实际上他们大多都陷入在“货物崇拜”之中。
不过影视创作的“货物崇拜”,我觉得可以分成这样两种:
一种是先发生了创作,而后产生了“需求”,就像《》里那样,将一些木已成舟的物料拿出来冠以非遗传承之名。这个看似很难,其实非常简单,因为非遗大多数是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习俗,古装题材里天然就会和这些发生关联,随便加上一些文案修饰便就十足似个非遗传教士了。因为表层是后加的文案修饰,当然是难以追溯根本的。
一种是创作之初便有意识地希望汲取一些文化基因,但由于水平不足、取向不明等种种原因只撇取了表层浮沫,比如《》。其实近期的电影《封神》也属于此列,尤其是当主创们纷纷站出来诉说自己当年的准备工作和创作理念的时候,就越来越有那味了。一开始影响《封神三部曲》上映前和上映初期口碑的服化道和风问题,也在票房破22亿元、网络自来水成军的时候,导演乌尔善站出来唱了一波耳朵都快听出茧的陈年老调之日本都是学我们的。
现代和服是否与中国古代服饰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之前在《》《》里已经谈过了,这里就不多啰嗦了。但不管是否有关,都不是影视古装模仿日本文化的理由。从本文所说的“货物崇拜”角度出发,这些人秉持着日本文化继承或延续中国古代文化的理念,然后通过仿造日本文化物品的方式来企图“召回”中国古代文化,就像土著人搭建金属鸟、木头塔模仿飞机起落以期待可以“召回”曾经那些来自科技世界的货物。
“货物崇拜”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其一是对外部文化的迷恋,或者说是被外部主导的价值体系,尽管他们自己本身可能并不一定有这样的自觉。
本号聊过的案例如《》。设计师黄文英凭借本片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造型设计奖,他在《光影明迷此曾在》里写道“一直希望能通过旅行,试图去遇见来自唐代的第一手文物。尤其期盼能去那些曾影响唐文化或曾受唐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度”“旅行的当下所接触的不见得与唐代风尚有任何渊源,但重点是让自己置身于异世界的情境之中,并保有探寻异文化的眼界”。很显然,她是矛盾的,她一边觉得可以通过旅行其他国家而获得“唐文化”的资料和氛围,一边又觉得旅行所得并非都是自己所期待的答案,但她所有的矛盾都又化解于“异文化”之中。
其二是不涉及实质的模仿和尝试性的建造,这也是“货物模仿”的例子往往与仿造、复制大不相同的原因。
本号聊过的案例如《》。于正在微博上晒出戏服时叠加了非遗“纯手工刺绣”与文物双重背书,看似这并不应该是一个拙劣的浅层次的模仿,就像《》评论区有问网友说的“叶锦添会比你不懂?上万人的团队,上千的非遗传承人参与,投资30亿的人会不懂?”,然而结果就真的是“不懂”。于正的戏服在视频里动起来时,就暴露了服装结构完全与文物不相符,因为设计师是用自己过往经验和知识储备去理解并尝试创建戏服的,而没有从实质中系统地去学习与了解。于正微博里的“用心程度”和那个网友的多少人参与、多大的投资,只是构成这场“货物崇拜”仪式的表象,用紫檀木仿造的灯塔和用杂木仿造的灯塔同样无法召来科技世界的货船,因为弄错的部分从来就不是造塔的材料。
古装影视的浅层模仿往往来自于他们总是止步于视觉的观察和建造,但在宣传上又总是迷恋十分宏大的理念和价值。
李格尔将文物的价值分为纪念价值与现时价值(李格尔生活于19世纪,部分名词可能与当下不同),又将“纪念价值”分成了岁月赋予的“年代价值”、研究者赋予的“历史价值”、制作者“有意而为的纪念价值”,将“现时价值”分成满足当代物质需求的“使用价值”和满足当代思想需求的“艺术价值”。影视服化道其实就是在这些彼此拉扯、彼此矛盾的价值之间做平衡。
它所演绎的是“古物”,需要有岁月自然流失的痕迹;它也应当有个“文物”的参考,记录着特定的历史信息。但对于影视而言,它是剧中时代的物品,所以它又应当完整展现当时的技艺;它是当代观众欣赏的对象,需要符合当代的审美取向。这些本来就已经难以协调整合,无奈影视服化道又往往功力不济,近年相对常见又讨巧的做法便是,使用低饱和色彩来营造古朴氛围,模仿某个文物外形以达成历史背书,加入非遗元素以丰富生产场景,然后用宣传、二创、控评等方式粉饰美学走向。
最后一项我一定要拿出来说一下,因为我常常讨论影视遭遇过各种各样的情况。尤其有些人也不看文章就幻想一个靶子出来打,反正不夸的就是黑子了。就拿最近的《》来说吧,文章从标题到内容说的都是电影美学架构世界观的事儿,但依然有一些人说你为什么要求电影必须按照历史拍?搞得我都快叛逆了,想真的给《封神第一部》写篇历史考(吐)据(槽)向的文章了。
粉丝(指的是某类人,而非某部作品或某个明星的特定粉丝群体)相比观众,好恶是很情绪化的,他们是很难理解人们观看影视的时候对于角色、表演、剧本、美学等等做出分离乃至背离的评价。粉丝的态度是多米诺骨牌式的,只要推倒喜或恶的第一块牌,后续其他的方方面面粉丝们都会参照第一块牌倒下时的态度。就好比豆瓣评分9.4的《琅琊榜》,有人因为剧情而喜爱,有人因为角色而喜爱,有人因为表演而喜爱,当这第一块“喜爱”之牌倒下后,许多粉丝就会顺着夸赞剧中的谋略描写精妙、服饰设计考究了。
所以,尽管现代的审美观是多元的、是易变的,但也是容易被引导的、容易创造出沉默螺旋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相比之下,色彩色调、文物参照、非遗背书等等是相对容易操作,但也容易引起争论(吐槽和反黑,质疑和反呛)。
就比如我说我想真的写一篇关于电影《封神第一部》的历史考据向的文章,粉丝们就一定会拿人民网、CCTV某、央视新闻等等蓝V发过的内容来质疑“你算什么东西”。这就得引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从“货物崇拜”一词从衍生的“货物崇拜科学”了,一种伪科学的研究方法,总是优先考虑证实假设而非限制、反驳假设的做法。
当然,影视所做尚不到科学的高度,但我们可以拿来类比一下。比如江西省博物馆的兽面纹青铜胄,出于新干商代大墓。只要稍微看过一点点商代文物就不难看出电影里质子旅头盔设计参照了这件文物,没啥原因,就是这种只出了这一件,造型又有点小特别。但在“货物崇拜科学”之下,粉丝评论便是“细节见诚意”“这也太还原了”“这个头盔和开场的一模一样”。这要是能算一样,前面的于正就是我国文物复制天花板了。
正是由于粉丝优先假设影片之中的服装道具是“服饰设计细节满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电影官方转发语)”,便倾向于证明这个论点,而非质疑或反驳。粉丝们也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只能从“用了两年时间到全国各地博物馆采集材料,我看采访的时候都惊了”“主创团队到全国四五十个博物馆去了解商朝历史,满满的对艺术的尊重”等方面来说服自己。
反过来说,要破除“货物崇拜”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人类几乎是天性使然地迷恋仪式化的表层性的模仿,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以及人类个体的不同年龄段也有许多因此获利的范例,并且浅层的模仿也可以达到消耗焦虑、安抚压力的作用。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而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自己“知道”,那些“假装知识”里只有一部分会变成“真实知识”,尤其是在告别了求学的年纪后,我们就需要更大的自觉和自知去揭开“货物崇拜”的面纱。
每当这个环节就会有人说,尽管影视有错误但他们至少让很多人如何如何了,“我了解这些(文物)的契机是因为《封神第一部》功德无量啊”。这样的话术,我不知道他们自己是否相信,但我所见过的几乎没有,他们只是假装知道了更多东西,比如知道了江西省博物馆有个青铜胄,但很多的信息可能等《封神三部曲》全部上映都没有多一步的了解。就像之前周年写过的标题那样,知识能拯救的,只有愿意学习的人!
想起零几年的时候,穿越小说非常流行,讨论度也很高。率先出现的是历史类的穿越小说,可以让读者跟着主角从历史的旁观者成为亲历者,有强烈的带入感,以及古今交错带来的独特趣味。但这类小说对于作者的要求也很高,需要对设定的历史背景既有全景式的了解也有细节上的刻画,所以纠错和科普也就随之而来。像是为了给这些作者和读者出一份古代说明书一般,“穿越指南”类的科普书籍也随之诞生。比起一般断代史型的学术读物,“穿越指南”会更通俗、也更趣味,有的做情景模拟,有的做古代报刊,形式多样。
但真正从穿越小说读者转变成为穿越指南读者的人其实并不多,穿越小说也在接下来发展出更多类型以规避历史穿越带来的阻碍。穿越指南从穿越小说的副产物,成为了单纯的科普读物,视角也偏爱帝王贵胄、婚恋吃玩的穿越小说衍生题材向市井百态倾斜。就比如本文推荐的书籍《大宋穿越指南》,所描写的就是大宋小人物的故事。
大宋穿越指南
从一些角度上来说已经和很多“穿越指南”大不相同了,但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虚构人物故事这点反而意外地契合“穿越”这个母题。我觉得,把它作为一份大宋生活的人间百态录观看更为合适一些。
虽然是为了推书这一碟醋,包了本文这一整盘饺子,但也是看这本书时的一些感受。为了让大家亲近历史、更热爱历史,也更愉悦地了解历史,出版物差不多算是穷尽“花招”了。就像博物馆官博们带影视话题发微博,除了小编们kpi的需求,也是希望宣传与科普,而不是让粉丝眼中的站队“能得到博物馆盖章认可说明是真的非常严谨了”或反黑“谢谢央妈科普支持,前期真的是被黑太惨了”。
总之,诚信对待知识,更要诚心对待自己所爱。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请多支持
如果喜欢 ❤ 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