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困局理论 何日生倡利他经济
何日生在花莲家中书房,书籍满满。(何日生提供)
善经济核心是利他,但西方经济学一贯以来主流却是利己为核心,例如博弈理论出发的「囚徒理论」。但慈济发言人何日生认为,赛局结果如果是不利任何一方,此理论就会失效,因此他提出「饥饿困局理论」,从利他角度破解其不足。
何日生说,经济学上有所谓「帕雷托最优」,是经济学上资源分配达到最理想状态。过去像是从博弈出发的「囚犯理论」,讲的是两个囚犯分开审讯,如都不供出两人都可无罪,但因没有约束,如一方供出一方沉默,则供出者无罪,沉默者承担所有罪行,因此逼得任一方可能只好先供出。显示当讯息不明确,理论就失效。
但是写作《正义,一场思辨之旅》的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曾提出一个利益极大化情境,一工作车失控从斜坡滑下,眼见会撞上一家5人,如果你刚好站在路中间,顺势推一下工作车可以改撞对面的一个人,那是否选择牺牲1人救5人?
何日生有次见到桑德尔,跟他提出自己想法,说是否驾驶可以自己跳出来,最后一刻把被撞的人扑出去,虽然驾驶可能受伤或死亡,但那是利他,是可以改变情境的选择。
因此何日生提出「饥饿困局理论」,情境是假设有2人饿了两周,经过河边看到有一张饼,河里有鳄鱼,到底是合作好还是对抗好?显然如果是竞争或仅依赖一人去取,都不会成功,只有互助才是方法。
他说,如果双方有爱的关系,例如父子、夫妻,就愿意牺牲互助,至少可让1人得利。饥饿困局必须以慈悲的爱为前提,理性与智慧并行。人有能力跳出来,想办法救谁,敢于利他,至少救1人或2人都活下来,这可以化解西方经济学上利己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