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冠海星」大爆发!太平岛9成珊瑚死亡 学者:40年没见过的惨状

棘冠海星数量大爆发,造成太平岛珊瑚生态大浩劫。(图/郑明修提供,下同)

记者崔至云台北报导

「棘冠海星」以活体石珊瑚珊瑚虫为食,一只成体的棘冠海星每年可以啃食掉4~6平方公尺的珊瑚。中研院团队今年4月受海委会委托前往太平岛海域调查,发现水深2公尺以下有超过9成的珊瑚死亡,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郑明修惊呼,「我个人潜水40多年也未曾见到如此惨状」。

从1994年至今郑明修博士去过太平岛潜水调查七次,每次都有发现棘冠海星(Crown-of-thorns starfish)栖息在石珊瑚底部,特别偏好在桌形轴孔珊瑚群体,不过数量是从罕见、稀有、到2017年变成为偶尔可见。

「到底海底发生什么事?」郑明修纳闷的说,他2019年9月的潜水调查结果仍然正常,为何一年多未见的健康珊瑚几乎完全死亡,仔细观察测站都有发现数十只棘冠海星,原来棘冠海星在太平岛族群数量已经大爆发了(outbreaks),牠们是造成本次珊瑚死亡的元凶

郑明修说明,一般认为珊瑚覆盖率超过50%的健康珊瑚礁海域,每10,000平方公尺可以供养20-30只棘冠海星,如果数量再增加可能对该区域的珊瑚不利,若是从生态长期监测调查结果中发现数量超过30只,就达到爆发警戒范围

根据今年郑明修研究团队发现,14条测线记录到532只,平均38只,每条穿越线观察面积500平方公尺,换算出该海域棘冠海星密度,相当于在10,000平方公尺已达760只,超过警戒值已达到大爆发等级。

郑明修说,在太平岛夜间潜水才比较容易发现约5-8公分的小型个体,在白天小个体大都躲藏在珊瑚群体下方或缝隙间,不易被人发觉,加上本身绝佳的防御机制与并不多见的天敌,成体的棘冠海星几乎很难被完全「移除」。

郑明修进一步说明,就棘冠海星的生殖能力而言,小族群即具有大量增生的潜力,目前推测造成族群个体大量增生的原因,除了自然的周期性变动外,可能的原因有二:第一为天敌的消失,大法螺已知是棘冠海星最主要的天敌,另外油彩腊膜虾、龙王鲷、粗皮鲷、隆头鱼等,已知约有80多种鱼都会吃小的棘冠海星,而浮游幼生时期的棘冠海星更是许多珊瑚礁鱼类食物;若是这些能抑制棘冠海星数量的物种减少时,即可能造成棘冠海星数量的增加。

第二是人类海洋污染,含丰富营养盐水流入海中,造成微细藻类的大量增生,也提供棘冠海星幼生时期足够的食物来源,有机会让大量的棘冠海星长成成体。

到底该如何解决棘冠海星?郑明修说,由于棘冠海星再生能力十分强,用刀切割可能再生更多只。过去以人工移除成效最佳,但是数量庞大时可能缓不济急。目前常用的控制方式包括,保护大法螺与大鱼来捕食棘冠海星;保护底栖无脊椎动物来捕食幼生或小个体;控制营养盐污染让幼生缺少食物来源;手动移除成体;注射醋酸到其体内使其死亡。

郑明修说,目前太平岛四周潮间带低潮带浪拂区仍保留过去的珊瑚礁种类和生态环境,若持续监测和移除潮间带的棘冠海星,至少未来珊瑚礁生态资源自我复原的机会仍然存在。世界各国防治棘冠海星数十年来仍没有有效方法,仅过去曾做过的澎湖群岛移除行动扩大执行可以防患未然,未来台湾东沙群礁、太平岛的珊瑚礁生态监测调查应持续进行,才有机会针对棘冠海星族群大爆发前提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