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科创“一池春水” 上海砸百亿重金培育未来产业

本报记者 杨让晨 石英婧 上海报道

上海市不断拿出“真金白银”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日前举办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上海市宣布组建总规模100亿元的未来产业基金,以政府投资引导的方式提振早期科技投资市场信心,促进创新源头的优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据了解,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有政府引导、长期支持、宽容失败等特点。此次100亿元由上海市财政全额出资,基金期限长达15年,还可根据情况申请延长3年。

实际上,早在今年7月26日,上海市就已宣布正式启动上海市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母基金等在内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以及未来产业基金,总规模约1000亿元。同时,上海市方面还在加快同包括中国香港在内的其他地域合作,探索科创发展的新路径。

香港大学科创中心总监汪鹏在日前举行的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上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香港和上海都是全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但各有优势。“香港是金融中心,教育、科研实力雄厚,但产业发展较弱;上海的制造业发展很好,从实力上来看,香港和上海有很好的互补作用。”

沪港联动提速

事实上,在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落地前,上海市就开始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方面和香港携手合作。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上海和香港两地共有约2.5万名科学家合作发表了12280篇论文;沪港两地技术合同金额累计达32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60%。

近年来,上海和香港的科技合作步伐也在加快。记者注意到,2023年香港科技园和上海医药集团共同设立了创新孵化器“01LABS@Hong Kong”,为初创企业提供1300平方米模块化实验室及工作空间,加速沪港生物医药创新发展。

另据相关媒体报道,日前香港中文大学首批科研转化项目入驻上海市杨浦区的创博港上海基地,首批科研转化项目包括医疗分析功能工具、定制化柔性穿戴式康复外骨骼及脑机界面技术、微型机械人全自动化体外检测平台等。

事实上,上海市对于联动香港科创发展早有布局。2021年8月,上海和香港签订了《沪港创新及科技合作备忘录》,持续强化两地在科技创新相关领域的合作。立足双方资源禀赋,沪港两地在产业创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动两地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汪鹏对记者表示,在沪港合作中,香港的优势在于原始创新,“香港各大高校的原始创新积累做得很好;上海的优势则在于产业基础非常齐全,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非常完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上海和香港通过产业和技术的结合可以将价值最大化。”

“不论是医药还是新能源、新材料行业,都涉及大工业,供应链和价值链非常长,必须要以大企业集团为龙头,推动上下游发展。”汪鹏进一步表示,在香港的科研项目很多,要实际落地则需要和上海的产业进行结合,“这是下一步可能值得关注的方向。”

打造“天空之城”

除了联动香港加速科创发展外,包括低空经济在内的新产业领域也是上海市在科创发展中关注的重点。

日前,上海市印发的《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明确,到2027年,上海市要建立低空新型航空器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打造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创新高地、商业应用高地和运营服务高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在日前举行的浦江创新论坛上表示,低空经济凭借高科技、高效能与高质量发展特性,正引领全球新兴产业浪潮,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力量,“应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支持、促进产学研合作、构建创新服务平台等措施,进一步加速低空技术成果转化,推动低空经济繁荣发展。”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看来,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步入快速发展期。“上海依托政策驱动,融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引领低空经济创新,发布专项行动方案,推动智慧城市与低空经济融合发展,展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布局的前瞻视野,科研机构要紧跟国家战略,在无人机、低空管理、城市规划及交通系统等领域创新研究,并注重成果转化,携手社会各界共同推动低空经济跨越式发展。”

(编辑:石英婧 审核:童海华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