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華人義山拆遷 學者:涉及種族與文化政治

华人坟墓义山拆迁与否是吉隆坡都市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课题,台师大教授江柏炜(左)30日在大马华社研究中心讲座,以新加坡双龙山五属义祠变迁为例,作为吉隆坡广东义山面临问题的参照。图/中央社

台师大教授江柏炜今天在大马讲座中表示,华人坟墓义山拆迁与否始终是吉隆坡都市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课题,吉隆坡广东义山面临的问题,多半涉及种族政治或文化政治领域。

华社研究中心(Centre for Malaysian ChineseStudies)今天在吉隆坡举行第5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论文集推荐仪式,并由台湾师范大学国际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江柏炜以「『祠墓合一』的文化景观:都市化历程中的新加坡双龙山五属义祠之变迁」为题专题演讲。

江柏炜表示,吉隆坡都市发展快速,广东义山议题相关的土地、文献处理都涉及华人社群历史,而新加坡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也遇到类似问题,特别是应和会馆的客家人义山包括政府拆迁与处理,都能作为大马参考。

他说,19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形成两极性的帮权政治结构,诸如强大的福建帮,其次是以广、客二帮为主力的广、客、潮、琼联合阵线。这些社会分类不仅是会馆组织,也表现在义山的经营管理。后来,新加坡政府征用双龙山,提倡殡葬以火化取代土葬,解决土地不足的问题,双龙山被征用后,义祠两边设骨灰塔,安置五属先人骨灰。

江柏炜认为,吉隆坡开垦涉及华人、马来人早期对锡矿开发过程,大马讨论华人族群议题相对敏感,而吉隆坡广东义山面临的问题多半涉及种族政治或文化政治领域。

江柏炜说,吉隆坡发展与开埠功臣、吉隆坡第三任甲必丹(当地最高掌权人)叶亚来(1837-1885年)有关。整个马来半岛开垦沿着马六甲海峡往内陆发展,巴生港(Klang)很早就是重要城镇,聚集闽南人,再沿着巴生河进入吉隆坡,19世纪末期因锡矿发迹的吉隆坡是广东人为主聚集地,以锡矿与商业、贸易与服务业为主。

他说,广东义山就是在处理吉隆坡当年开垦锡矿以广东人为主的方言帮群(广东话、客家话)安葬处理后事的场所。吉隆坡广东义山在面临都市发展讨论过程中,一如马六甲的华人义山三宝山,都在大马族群政治紧张关系讨下面临保存争议。

根据马来西亚媒体,吉隆坡于1859年开埠,开埠之初地广人稀,华人过世多半草草安葬,当时没有义山,后来获政府首肯移拨土地作为义山以供埋葬。吉隆坡广东义山迄今有128年历史,见证吉隆坡开发与建设的历史遗迹,主要分布于语文局路和新街场区域,总面积约3.5346公顷,保守估计逾8万座坟墓共14万死者,但6成坟墓无人祭拜。

2020年,大马举行「2040年吉隆坡结构蓝图草案」公听会,由于结构蓝图建议将广东义山列入吉隆坡中央商业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当时蕉赖区国会议员陈国伟提交选区内93个团体备忘录给当局,反对将广东义山列为中央商业区。

华社研究中心是大马民间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心及智库,着重有关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研究。今天与会者包括华研义务副总秘书叶少华、新纪元大学学院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辉、华社研究中心学术董事陈中和、华社研究中心主任兼研究员詹缘端、雪兰莪金门会馆青年团理事李建明、李振龙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