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袁隆平逝世3周年

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三周年纪念日。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资料图)

为追忆怀念袁隆平院士,新京报刊发袁隆平院士生前工作助理辛业芸的文章《寻根“禾下梦” 精神共传承》。辛业芸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袁隆平口述自传》、《袁隆平画传》作者,1996年开始担任袁隆平院士工作助理,长达25年。

寻根“禾下梦” 精神共传承

——纪念袁隆平先生逝世三周年

5月20日,小满,时逢袁隆平先生逝世三周年时日,杂交水稻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与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湖南安江农校)为纪念袁隆平先生,举行杂交水稻科技创新研讨,继承“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遗志。寻根问道“禾下梦”小分队也用别样的方式,致敬人民心中永远的袁隆平先生。

小分队首站到安江,来到树荫浓密、古木参天的湖南安江农校纪念园。安江是距今洪江市4公里外一个城镇,在群山怀抱中,展开一片相对比较开阔的田垄,奔涌的沅江蜿蜒而过,江边的苍苍古木中错落着青砖灰瓦的老式与苏式房屋,在此曾经有一座灵秀的古刹圣觉寺,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这里办起一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湖南安江农业学校。

1953年7月,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农林厅,随后被下派到位于这湘西的安江农校任教,先后担任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俄语等课程教师。在这里,袁隆平与邓则女士相恋结为夫妻,并养育了3个孩子,这里也是他曾经工作和生活过37年的地方。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探索之旅也正是从这里启航,这里见证了袁隆平及其科研团队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的奋斗足迹,留下了发现“天然杂交稻”、首次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撰写发表第一篇杂交水稻研究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成立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等重要历史遗存场所;他带领助手去寻找野生稻并获得“野败”、完成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也最先在安江农校首次试种成功。因此,这里被誉为“杂交水稻发源地”。

袁隆平先生曾慨叹“安江农校是一个让人心灵安静的地方”。一位长沙来的机关干部感叹:“他真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啊!中国的专家如果都能像袁老这样的耐得住,寂寞中沉下心,做自己的研究,为人类的梦想,那该多好。”

小分队队员漫步其中,感受那一抹抹青绿,体会着去找寻那田、那谷、那稻香、那科研的艰辛,更领悟那宁静稻海的浪涛,分明能体验到一番中华民族特有的创造力,这是“东方魔稻”的神奇力量。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纪念这段非凡历程的园地,成为了袁隆平重要学术思想和精神的集中体现地之一。袁隆平先生的塑像前换了一批又一批不同身份和年龄的逐梦者,踏着袁隆平的足迹前行。

在纪念袁隆平先生逝世三周年的特别日子,小分队感受着安江农校纪念园袁隆平及其团队科技创新力量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袁隆平“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和“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的号召,再次回荡在耳边。论文写在大地上,精神长留天地间。

为寻迹袁隆平先生生前所在的湖南省农科院践行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行动,小分队来到了同属洪江市离安江镇八十公里以外的沅河镇。三年前,袁隆平先生去世后,湖南省农科院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派出工作队进驻有1300多人口的沅城村,确定重点从农业产业振兴、发展庭院经济、培养人才队伍、加强文化和道德建设等方面进行帮扶。

开始时,队员们不辞辛劳用脚丈量沅城村每一寸土地,走访农户,实施结对帮扶脱贫户、监测户,为他们提供种子、肥料、农药、资讯、技术以发展生产。同时建立“袁隆平读书角”,吸引村民用科技知识武装头脑,用精神鼓舞乡村振兴建设。

湖南省农科院作为帮扶指导单位,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具体帮扶措施,脚踏实地落实帮扶工作。三年来通过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沅城村已被世界旅游联盟推介为50个“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村”之一。

乡村振兴工作队为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正在辛勤地耕耘着,远方的家园正越变越美好!

沐浴清江晚映,青山远黛,近水含烟。小分队深感可以告慰的是,一稻济世,万家粮足!袁隆平就是一座丰碑,事业传承,精神永铸;鼓舞后人,生生不息。

撰稿 辛业芸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