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对话 字字发光
第45届时报文学奖得奖作品集以记忆对话为主题。(时报文化提供)
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不要告诉我月亮在闪耀,让我看看碎玻璃上的微光。」文学奖的作品就像那碎玻璃的微光,将个人的生命经验与成长记忆,以文字在评审眼前闪耀着,它们或者只是静静陪伴父亲返乡,或者直指生命幽微,或者在虚实间走钢索……,可喜的是,这些文字魔幻缤纷,不仅是创作,也为时代留下见证。
第四十五届时报文学奖的报导文学类锁定家族书写,时报文学奖将家族书写列为竞赛项目,也属台湾各文学奖之首创,评审杨渡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中,如果能帮后代子孙留一本家史,那是最温暖的家族共同记忆。我们期待作者回望自己的生命起源,并且与家族产生互动,留下深刻的家族故事,很高兴四篇得奖作品让评审、读者透过文字窥得时代的肌理。
其中,〈我家祖先要搬家〉以迁葬带出家族叙事;〈不走〉的作者远赴撒哈拉沙漠,采访游牧民族芭荷妲家族,让家族书写的边界向外拓展;〈走进父亲的越战青春〉看似在越南胡志明市旅行,实是作者走进老街区,一步步回想父亲生活过的时空,让大历史的残酷与家族史的卑微相映照;〈都是猪〉篇名纯朴可爱,却能从中看到命运悲欢与土地的流变。
此届散文得奖作品各具特色,〈造山〉作者从自卑的乳房到因为成为母亲而得到救赎;〈Roomless〉以房间、空间、室内、室外、room及roomless摆荡于性向问题之间;〈帮妈妈拍照〉始于母亲要换名改运,从事摄影工作的儿子返乡为她拍照,再以母子二人合照作结,有如一首微带轻愁的成长小曲;〈涉世三日〉文字清淡却充满饱实的生活感。
而在新诗类部分,今年时报文学奖依然将行数维持在五十至一百行,诚如评审所言,长诗要能叙事与抒情兼容,也必须把握诗美学上的简洁及留白等,在在考验诗人功力。进入决审的作品评审各有好恶,其中〈陪他回家〉以陪伴父母亲切入,平凡见深意,在亲情间沉思;〈疼痛月会报〉从按摩谈移工,透露出两位女性的惺惺相惜;〈植物寓言-在玛丽医院〉以养老院入景,藉植物看人类的老迈悲凉;〈关于存在的一些词汇〉文字简洁且颇具哲理,降低读者畏诗如畏蛇的困顿。
短篇小说类得奖作品中,〈在地球之上〉是悲伤的成长小说,也是魔幻写实的乡村地志;〈家庭对话〉呈现中年女同的心内话,面对人生,有着不能简化也无从割舍的复杂与缠绵;〈AIKO爱子〉貌似悬疑推理的浪漫剧场,却生猛又辛辣,既是闯关破案又处处反思;〈房间〉魔幻又写实,所有的人生都在房间里展开、前进,但「对现实无能为力,使我们创造那些不存在的房间」。
据统计,台湾有二百多个各式各样文学奖,从企业到地方,从小品文到长篇小说,时报文学奖做为「元老」,期许能在时代洪流中,谨记文学初心,在传统中创新,勇于挑战各式题材,找到文学价值。感谢参与第四十五届文学奖的所有参赛者,让我们得见作者努力自记忆深处挖掘、淘洗生命精华的精彩作品,相信这些作品的微光都能积累成满天星海,在文学之河闪闪发光。(本文摘自《记忆对话:第四十五届时报文学奖得奖作品集》,时报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