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闪崩,不要攒局
©读懂财经·新能源组原创/出品
作者:杨扬
编辑:夏益军
以前,一级市场投极越,很重要逻辑是,极越背靠两大股东,既能吃上百度智能化的饭,也能用上吉利的生产资质和造车平台。
但现实是,这些不管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极越一天闪崩,多个部门被爆原地解散。
崩盘的本质是,自己不造血,股东不想投。
11月,新能源销量TOP19车企,月销全部过万,而极越1-11月累计销量才1.4万。
汽车是一个极致追求规模的生意,没有规模就没有盈利。极越已经被百度审计出了70亿的财务窟窿。当头部车企月销是极越年销好几倍的情况下,极越恐怕也再难翻身。
极越闪崩又一次验证了大厂攒局不是好战略。回顾互联网、手机到现在的造车战争,跑出来的企业都是把身家压上去一号位亲自领军的团队,大厂攒局大多没有好结果。原因是什么?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百度、吉利没有救的动力。吉利本身嫡子庶子就多,尤其是台州宣言后开始战略聚焦,对外室孩子没有救的动力。百度则是把资源投到了大模型上,而做大模型一年最低投入要 20 亿-30 亿美元,相当百度今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总和,不支持百度死磕造车。
2、造车是一号位工程。造车需要数百亿的资金投入,上万个零部件管理以及深入到毛细血管的渠道体系,决定了造车需要话语权的绝对统一,最好是雷军这样的一把手带队。但极越处在吉利、百度和核心管理团队几方的拉扯下,经营思路多有摇摆,最终掉队。
3、大厂创业,不要攒局。大厂攒局看似有资源、能互补,但这都是“壹”后面的“零”。创业逻辑中,第一要素是对自己身家负责且能调动全盘资源的创始人。而大厂攒局因为平衡,大多只能选职业经理人。大部分情况下,职业经理人发挥的作用很难匹配的上创始人。
百度、吉利没有救的动力
极越汽车“原地解散”冲上了微博热搜。
理一理中国汽车业史,极越闪崩的速度很罕见。威马、高合正式停摆前都有过多轮裁员,给了员工和供应商很多调整时间。
但极越几乎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一天闪崩。
闪崩可能是之前对外工作不透明或者是像未经证实的传言:答应的融资款没到位。但崩盘的本质就是:自己不造血,股东不想投。
今年1-11月,极越累计交付量1.4万台。这是什么水平?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榜TOP19月销全部在1万以上。
靠前一点的理想月销已经4.8万,就连刚刚入局不久的小米也月销2万。
汽车是一个极致追求规模的生意,规模既能倒逼供应商降价降成本,又能摊销产线的折旧,让车企跑通盈利。
换句话说,没有规模就没有盈利。销量上不去,极越财务很窘迫,《财新》报道过,10月百度去极越尽调,发现极越有70亿元财务窟窿。
今年更早些时候,百度高管问过极越——“你们觉得哪一天极越能够实现盈利?”当时,极越管理层给董事会的回答是“还需要两年、至少100亿元资金投入才能实现盈利”。
但现实可能更残酷,当头部车企月销是极越年销好几倍的情况下,极越真的还有机会吗?
前途渺茫,组局做极越的两个大股东,百度和吉利也就没动力救。
吉利孩子太多,嫡子庶子都管不过来,外室的孩子不争气,直接哪凉快哪呆着去。
况且9月吉利刚发布战略聚焦的《台州宣言》,之后吉利整合了几何、银河、领克、极氪等多个控股子品牌。手上很多牌,也没必要救极越这个负资产。
至于百度,现在也有有更需要资金投入的领域:大模型。
这是比造车更确定、更重要的方向。一位大厂高层判断,做好大模型 “一年最低投入也要 20 亿-30 亿美元” —— 这相当于百度今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总和。
极越崩盘差不多是定局了,这件事也再次印证了造车必须是一把手工程。
造车是一把手工程
夏一平对同事说过很多次,百度是我们的大股东,大家要有信心。
这句话听着别扭,对员工对业务负责的是第一责任人是企业和经营者,信心也更该来自管理层,张嘴闭嘴提股东,本身就没底气。
但这话也反映了极越失败的根源,造车最好是一把手工程,大厂组局未必是好策略。
造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动辄数百亿的资金投入,更需要上万个零部件的管理,动力、驾驶、乘坐系统的深度磨合,以及深入到毛细协管的渠道销售体系。
造车的高投入、复杂度决定了造车需要资源聚集和话语权的绝对统一,最好是像雷军这样的一把手操刀,毕竟一把手意味着资源的方向,一把手在哪里,资源就在哪里。
但回看极越,看似是独立运营的主体,实质上却是受控吉利、百度和核心管理团的多方拉扯,经营思路多有摇摆。
虎嗅曾经报道过,极越有个“顾问团”的群组,功能是参与公司事务的讨论,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但在企业经营中,这是 CEO 要做的事情。
多方的介入让极越逐步走向混乱,出现了效率低,战略执行力不高的情况。
有个数据是,一款新车上市的总体费用预估可以到 4 至 5 亿元,而同期同行费用在 2 亿元左右。
极越的新车上市费用远远高于别的企业,显然很难用市场竞争的角度解释,至于是多方管理造成的效率低下、还是内控不严就仁者见仁了。
话语权不统一,也让极越业务执行不彻底。
因为百度投票权、话语权多,对极越的参与度很深,在产品设计、产品研发、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
但上层战略和下层执行存在很大落差。
极越员工就举过一个人车互联的例子:“极越座舱的语音助手用的是百度小度的技术,但极越难以用上完整的产品体验。我们(极越)在对接到每一条线的时候,百度都要以单独的供应来收钱,这导致的结果是要么上车的版本会变成阉割版,要么产品节奏延迟。”
决策执行如此复杂,就连CEO是否合适也备受指摘。很多人都有疑问:“那么多造车可选的CEO,为啥选择了夏一平,而且他屡屡对外表现出来的格局和综合能力,不应该及时更换吗?”
组局出这么多问题,极越想要做好确实不容易。
大厂创业,不要攒局
大厂组局创业的模式不新鲜。
从互联网到手机再到现在的电车战争,出过很多次大厂攒局的事,但最终的结果大多不美好。
2010年百团大战,腾讯跟Groupon成立合资公司。腾讯是地头蛇,有流量,Groupon是团购鼻祖,有经验,看似天作之合,却被美团打的满地找牙。
2011年,雷军要做手机,周鸿祎瞬间看懂,但当年的周鸿祎,大本营在网络安全,他没精力横跳到制造业,所以他和华为、酷派攒了两个局,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再到最近的电动车战争,雷军、集度(极越的前身)前后脚成立,但最终结果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大厂攒局看似有资源、能互补,但结果不美好。主要是大厂攒局会在后面加很多“零”,但缺少最核心的“壹”。
在创业的逻辑里,第一要素是有坚定信仰的创始人。这个人是从零到一的那个灵魂,否则,后面加再多的杠杆,不管资本的、技术的、流量的,最后都起不到决定作用。
一是因为,对业务的判断和资源的匹配,需要创始人去推动。很多行业机会的判断,只要创始人才能拍板,很多资源没有创始人的深度参与也推不动,企业形不成合力,做起事来事倍功半。
更重要是,创始人把自己身家压上去,没有退路,斗志会更足。而大厂攒局因为利益平衡,大多会选一个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毕竟不是创业者,斗志和在业务中起到的作用很难匹配的上创业者。明证就是夏一平打气最常说的是:“因为百度是大股东,所以大家要有信心。”说极端点,像小白鼠和老虎在打仗了。
回到极越这个局,攒局者都是有退路的。夏一平还是财富自由,百度和吉利还是大厂。
只有当一个人把自己当成炮弹打出去,才没有退路,更容易成功。这本就是最公平合理的商业规律。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