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讲的病史都不可靠」 他用5招判断是否为受虐儿
▲虐童示意图。小朋友的手臂、小腿等多处地方都有不明瘀伤。(图/记者杨佩琪翻摄)
林口长庚自2014年成立「儿少保护医疗服务示范中心」后,每年平均通报400例儿虐案例。深耕儿少保护多年的儿童重症加护科主任夏绍轩表示,重伤幼童被送至急诊时,「家长讲的病史通常都不可靠」,为了帮助受虐儿脱离苦海,长庚医院也发展出5招判断标准,一旦符合就会通报给社福单位处理。
根据内政部资料,儿虐通报人次近20年增加3倍,从1997年的1万9147人次成长至2015年的5万4597人次。林口长庚分析近15年因儿少不当对待入住加护病房的危重症病例,发现从2001年的355人增长至1838人,涨幅高达5倍,显示儿少保护仍有待加强。
夏绍轩提到,判断是否为儿虐的5招分为「小朋友多次外伤到急诊就医,一年多达3次以上」、「受伤后拖了几个月、几周才就医」、「父母之间病史叙述不一」、「病史与受伤部位不能配合」、「1岁以内幼童颅骨出血、骨折」。
▲受虐儿童最常见的受伤部位,有6成都集中在脑部。(图/记者严云岑摄)
夏绍轩表示,许多儿虐父母到急诊时,都会把受伤原因推给小孩,最常见的为「自己跌倒撞到」、「从床上滚下来」、「不小心被热水泼到」。殊不知1岁内的小孩活动力低,若无外力加助,不太可能发生严重撞伤或跌伤。而不小心被热水泼到的,受伤部位会呈现不规则状,但受虐童的受伤部位皆界线分明,「一看就知道是刻意泡进去」。
此外,父母病史叙述不一致,也让医护人员十分头痛,明明问诊时说是从高处坠落后脑着地,电脑断层一扫却发现是前面脏器破裂,当被质疑时,家长又会换一套说法,通常要问个3次以上才能得到真正的受伤原因。
虽然林口长庚每年平均通报400例儿虐案例,但真正立案的却不到5成。夏绍轩表示,目前许多司法、检警人员对儿虐未有正确认识,「过去就曾发生诊断书写『摇晃婴儿症候群』,法官却认定情况不严重轻判的案例。」
为了改善此现象,长庚医院从社服基金拨款730万元,明年计划发展「儿虐议题外展教育推广」,除了整合推动儿少保护门诊外,也针对司法检警人员开设儿虐医学教育,与社工、公卫人员儿保教育,希望能让揪出更多黑数,让受虐儿得到完善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