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正常仍罹大肠癌 医曝5原因:留意红灯警讯
为何做完大肠镜检查,却仍在下次追踪前就发现大肠癌?对此,胃肠肝胆科专科医师吴宗勤指出,此状况称为间隔癌。(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
为何做完大肠镜检查,却仍在下次追踪前就发现大肠癌?对此,胃肠肝胆科专科医师吴宗勤指出,此状况称作间隔癌,常见有5大原因,其中包括当下清肠准备不佳、大肠镜没有做到终点、大肠息肉增长速度太快等。他建议,若息肉颗数比较多、烟酒生、大肠癌家族病史,最好别超过3年追踪;而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警觉性,如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腹胀难缓解等,都是要小心的红灯警讯。
医师吴宗勤在个人粉专发文表示,若检查发现只有一颗大肠腺瘤,且在1公分以下,通常医师会建议大概5年追踪,但在第3年时就出现了血便,被诊断为大肠癌,这就称作间隔癌。而常见原因不外乎以下5种:
1、当下清肠准备不佳。
2、医师大肠镜拉出来的时间过快(建议6分钟,最好8分钟,不含息肉切除)。
3、大肠镜观察时没有将大肠撑开。
4、大肠镜没有做到终点(盲肠)。
5、大肠息肉增长速度太快(通常扁平锯齿状腺瘤长大速度比较快)。
吴宗勤进一步提到,他近来替患者做大肠镜时,看到1个2公分凹陷型的息肉,推测是早期大肠癌。查看对方上一次大肠镜检查是在4年前,当时于外院发现2颗息肉,后来是因为其它部位的癌症,才来追踪大肠镜,只能说是不幸中的大幸。
吴宗勤说明,大肠间隔癌占所有大肠镜约3~9%,他都会跟病人说5%,其平均都在3年左右被发现,若1年以内被发现,通常是被漏掉了。因此,当遇到息肉颗数比较多、烟酒生、大肠癌家族病史的患者,都会建议不要超过3年追踪。
而清肠准备不佳、超过2公分的大肠息肉或是早期癌切除,吴宗勤建议要于1年后追踪,搭配国健署的粪便筛检或是公司的粪便筛检,一但呈现阳性就应提早追踪。
吴宗勤强调,最重要还是在于病人警觉性,若日常发现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有血、莫名的缺铁性贫血、粪便突然间变细或出现黏膜、腹胀无法缓解等,都是得小心的红灯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