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名人堂/預防藥駕 擺脫交通地獄

「酒后不开车」的观念深植大部分国人心中,但大家容易忽略的是「药驾危机」,如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常用的抗组织胺等可能影响中枢神经导致专注程度、协调能力下降及嗜睡;眼科常用的散瞳剂因瞳孔放大导畏光等,此时若驾驶汽、机车等动力交通工具,亦将造成自身及其他用路人的危险。

今年4月,新北市便有汽车驾驶疑似因服用感冒药后头晕、精神不济,冲撞停等红灯的多名机车骑士,导致6人受伤。

安眠镇静药遭滥用 冰山一角

另外,我国安眠镇静类药物遭滥用已是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依食药署药物滥用案件暨检验统计,苯二氮平类安眠镇静剂(Benzodiazepam, BZD)可用于助眠、抗焦虑及抗癫痫,常见药物如成分为三氮二氮平(Alprazolam)的赞安诺(Xanax)、景安宁(Kinax),近10年盘据前10名,2021至2023年更位居第3名,仅次于长年高居1、2名的海洛因及(甲基)安非他命。

此外,治疗失眠的「非苯二氮平类(non-Benzodiazepam, non-BZD)」药物,也常见滥用,如主要成分为唑吡坦或称佐沛眠(Zolpidem),长年游移于第5至第8名间,以其为主要成分的蒂诺斯(Stilnox)更多次位居中、高龄药物滥用通报的前5名。我国安眠药服用人数达450万,每年超过11.2亿颗,食药署数据恐仅为冰山一角。

慢性病药副作用 增交通风险

除安眠镇静类药物,更容易遭到忽视,但可能导致药驾危险的便是各类慢性病药物,2022年国人因慢性病就医人数达1286万人,等于每2人便有1位可能有慢性病,而常见的降血压、降血脂药物可能造成头晕、疲倦及嗜睡等副作用,此时若有驾驶行为,都可能增加交通意外风险。

根据「趋势民意调查」,国内多达35%的驾驶,每周几乎都会服用至少一种有危险驾驶疑虑的药物,最常见者为安眠药、降血压药及肌肉松弛剂,引发潜在的交通危机,以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约3千人死亡计算,因「药驾」造成事故比率约10%,亦即每年约有300人因药驾导致交通意外丧命。

人命无价,北市联医将药品分为4级,由零级到3级,数字愈大风险愈高,抗忧郁药、部分降血糖药物为2级,若服用后有驾驶需求,应先咨询医师或药师;安眠药、散瞳剂以及部分肌肉松弛剂则为第3级,服用各该类药品后一定时间内勿驾驶汽、机车等动力交通工具,亦不应骑乘自行车。

加强宣导 建立正确用药观念

刑法第185-3条对酒驾设有罚则,对因服用药物等行为导致的不能安全驾驶也有罚则,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得并科30万元以下罚金。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相较近年对酒驾的执法力度,对药驾却并未有较细致的执法规范,加上国人普遍未有正确用药观念,因此药驾导致交通事故频传。

政府应积极加强药驾风险宣导,国人也应了解正确用药观念,多与社区药局药师作朋友,以理解自身所服用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及危险性,建立「用药驾驶须谨慎」的观念,以期杜绝药驾导致的相关交通意外,持续朝摆脱台湾「交通地狱」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