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主題館/預防及延緩失智 從3招做起
失智照护是一条漫漫长路,应积极从预防端做起,以「延缓失能」为重点。图/123RF
随着台湾人口高龄化趋势,失智症发生率逐渐增加,依卫福部估算,全台65岁以上长辈每12人就有一位失智者。台湾失智症协会秘书长陈筠静表示,台北市高齢者多,失智症将成为每个人的老年生活课题,应积极从预防端做起,包含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刺激大脑功能等。
拥自理能力 助减缓恶化
如果失智了该怎么办?台北市卫生局将于8月17日起举办三场「幸福台北.忆起生活」失智症照护讲座,邀请台北市联合医院失智中心主任刘建良、台湾失智症协会秘书长陈筠静、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秘书长陈景宁、瑞智社会福利基金会董事长徐文俊等,分别讲述失智症照护与艺术体验、失智症者陪伴守则与照顾者压力调适、灵性照顾如何帮助失智家庭等议题。
陈筠静将说明「失智症者陪伴守则」,失智症发病后平均存活约8至10年,照护时间久,家属要因应患者的病程改变而学习各种照护技巧,更重要的是「认识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种不可逆的大脑退化病变,会出现妄想、认错、幻觉、忧郁及其他精神行为,首要理解患者个性改变的原因。
失智照护是一条漫漫长路,陈筠静认为,要以「延缓失能」为重点,失智了并不代表失去学习能力,更要帮助失智者找回更多生活自理的能力,才不会太快进入中重度失智阶段。在诊断出失智症时,及早介入治疗,包含日常生活规画与执行、找到失智者的能力、控制饮食等。
陈筠静分享,协会的志工群有人曾经担任老师,在得知罹患失智症时,家人立即拟订生活型态修正计划,改掉会影响身体的坏习惯、多做能动脑的活动、增加人际互动等,顺利维持身体功能与自主独立性,从各方面多管齐下,减缓失智症的恶化并维持现有功能。
非药物治疗 须专业参与
药物能控制失智症的病情,有助于改善认知、行为和情绪;非药物治疗可以训练失智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减少精神行为症状发生,被列为是首要治疗的趋势。陈筠静建议,非药物治疗要有专业人员参与,例如:职能治疗师、复健科医师,协助吞咽治疗、运动训练等,视患者情况给予不同对策。
照顾失智家人,不只要有耐心,更需要技巧,长时间的照护是沉重负担,一定要善用各项社会福利资源,包括照顾者的喘息服务,减轻压力也提升照顾品质。目前台北市有48个失智据点,失智共照中心可协助转介长照服务或其他社会资源,陈筠静提醒,千万不要「闷着头咬牙苦撑」,最后双方都累倒了。
台北市的失智症照护网络,承接失智症者与照顾者,今年举办「幸福台北.忆起生活」失智症照护讲座,邀请照顾者及家属、失智者及一般民众参加,了解失智症,也找到适合的照顾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