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儿童友善城市 陆学者呼吁推动城市空间「适儿化」
图为大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所校小学上课情况。(摘自中新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表示,空间影响人,环境塑造人。在少子化逐渐成为社会问题的大背景下,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推动城市空间「适儿化」,将校园空间建设成为快乐港湾,为未成年人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友好的空间。
支振锋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6月1日是大陆儿童节,有关校园安全的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更值得重视的,是中小学校园的空间问题。校园是孩子们的第一居所,校园空间如果出了问题,将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支振锋称,当前大陆各城市仍存在不少面积狭小、设施匮乏的中小学校。特别是位于大城市老城区的中小学校,校园中孩子们锻炼、嬉戏的空间,以及相应设施普遍不足。不少中小学校园难以实现人车分流,这让孩子们行走在校园都得时刻提高警惕。
他还称,校园以外的社会给予儿童的空间呢?现代社会,特别是城市社会,既是流动的陌生人社会,也是拥挤的汽车社会。它的开放性,必然导致大量人口的流动,还伴随汽车的呼啸往来,在这样的城市空间,没有家长的陪伴,儿童很难保证独自出门的安全。社区中独属于孩子们的「地盘」也很有限。
支振锋认为,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城市,特别是超大城市的环境,对儿童谈不上友好。家长们累得慌,孩子们憋得慌。即便是家长想多陪孩子,但上下班动辄一两百分钟的通勤时间,还可以有多少精力在辅导孩子作业后跟他们谈心、陪他们玩耍?
他更直言,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在学校和社区等都难以拥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孩子们不能尽情运动、奔跑、嬉戏、玩耍,就很可能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每周运动频次越高,抑郁风险的检出率就越低,大陆全国14. 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青少年面临的抑郁风险逐渐升高。
支振锋说,当校园空间、市政空间、社区空间、家庭空间等难以成为孩子们的运动空间、玩耍空间之后,一些孩子在网路空间打发时间,沉迷游戏、视讯交友等,容易导致更多的心理和社会问题。
支振锋强调,在城市规划阶段,需要更多考虑「适儿化」需求,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彰显儿童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个性。特别是要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贫困儿童、残障儿童的空间需求,并在城市空间分配和建设中真正予以体现。